技术革命背景下5W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年7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了第六期“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讲座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课程安排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焦点与热点。技术革命、交流模式、公共事件与公共领域、网络情绪传播、第三人效果研究、视频传播新趋势、新媒体用户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及其治理、传播法、网络信息认知、互联网治理等成为关注的焦点。建议通过B站直播搜索相关关键词进行收听。
喻国明老师在7月5日的讲座《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中分享了技术革命对传媒业发展的影响。技术革命分为革命型技术和改良型技术,前者从根本上再造领域、社会、时代的目标、基本构造与运作逻辑,后者则调整结构要素、完善作用机制、优化运作逻辑。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均属于革命型技术。
智能时代的学科重构前提在于专业态度与专业方法的转变。专业方法从直觉和本能转为理性和本事,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认识和把握未来传播机制与规律的关键。
传统主流媒介的社会基础与传统优势已不复存在。社会构造呈现“微粒化”趋势,微资源、微价值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价值资源。互联网连接能力激活过去无法利用的微资源、微价值、微能量,提供传统社会无法提供的社会资源结构方式。传播主体从少数专业媒体人转变为多元化,但书写文字仍是主流,虽然理论上有“人人都是传播者”,但并非所有书写者都能成为社会传播的有效担当者。传播渠道经历了从物理介质到关系介质再到算法介质的转变。
技术革命主导下传播要素全面变革。传播者经历从专业化、精英化到泛众化加智能化的改变。媒介从物理介质转向关系介质,再到算法介质。内容从资讯传播到关系表达,再到媒介价值的扩容。受众成为拥有权力的用户,强调以人为本,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以人为本成为未来传播的关键。
未来传播实践版图与理论学说的重构关注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以人为本。传播创新的三个价值尺度包括增强信息流动性、扩大社会实践自由度以及提升对主客观世界的把控能力。未来传播学体系的基本学术架构包括电信传播学、符号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