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稻分蘖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迟早、多少和分蘖质量高低的因素甚多,除品种本身的特性外,还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移栽质量等。
温度: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为15~16℃,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最高水温40~42℃。对早、中稻而言,低温往往是阻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对晚稻而言,高温则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
光照:稻田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增加,促进分蘖发生,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反之则分蘖发生少而迟,如移栽后,遇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则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水分:水分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分蘖的发生。水分过少,分蘖期受旱,稻株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受阻,光合能力下降,母茎供应分蘖芽的营养物质减少,分蘖不能发生。水分过多,稻株基部光照和氧气不足,也会抑制分蘖的发生。一般稻田土壤持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养分:营养元素与分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较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分蘖停止早。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稻株生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2.5%(干重)时,新叶才能伸长,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分蘖停止,只有超过3.0%时,分蘖才迅速生长。一般来说,分蘖期水稻叶片含氮量(而不是稻株含氮量)达到4%~5%时,稻株才可望获得高产。因此,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发生的就早而多,故应早施分蘖肥,使其早分蘖。
在目前的水稻,特别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环境中温度、水分和养分三者对水稻分蘖发生的限制往往比光照条件的限制要小得多。一定的地区范围,正常的稻田,水稻育秧密度和大田栽培密度直接决定分蘖期的光照条件,如果秧田或大田群体过密,造成田间荫蔽,即使其他条件都能保持适宜状态,水稻分蘖潜力也不能正常发挥。而通过合理稀植扩大水稻单株在秧田或本田的营养面积,改善水稻分蘖期的光照条件,是高产栽培中进一步发挥水稻分蘖能力的关键。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快慢也有密切关系。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地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地温要比3.5厘米的地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地表后才能分蘖,分蘖节位升高。同时,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5~7天,导致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