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教师是从事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干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重视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分析现象找原因
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很多,原因也很复杂。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具体如下:
主观原因: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各个不同。他们自由散漫,毫无规矩可言。
(2)有些学生知道规矩,并且能在课堂之初遵守课堂纪律。但无意中就开始走神,或者随便拿点东西开始玩。这些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提醒才能回归正确的轨道。
(3)还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就是扰乱课堂,影响课堂秩序。
客观原因:
(1)外部影响。良好的班风是形成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肥沃土壤。而混乱松散的班级风气则使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成为空谈。
(2)授课内容缺乏兴趣。教师授课内容乏味,组织混乱会直接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下降,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针对主观原因形成的不良课堂学习习惯,不同学生须区别对待,要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才能产生效果:
(1)对于自由散漫学习风气要适时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有效告知学生课堂上应该遵守的课堂纪律,通过学生的讨论使这些课堂纪律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使班级形成遵守课堂纪律风气,创造出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大的氛围。
(2)对于好动、自制力差的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讲课声调的抑扬顿挫,通过提问,通过不露痕迹的提醒等等。
(3)对于处理第三类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最忌心浮气躁。一定要找准他们的心理上的最弱的突破口。利用这些突破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约定、鼓励、激将等方法使其逐渐找到学习上的突破口,再及时的表扬、鼓励、帮助。使其逐渐步入正确的轨道,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针对由于客观原因形成的学生的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要多从自身找一找问题。如果是班级学习风气不好,就要找准突破口,及时与各科任课老师会诊,同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方法,统一全班同学的思想,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使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逐步扭转。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