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 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
① 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 )。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提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 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 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创设情境,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同时,要引导学生”三对照”。一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同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点;二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课本上的结论有何不同;三是对照自己和同学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否相同,不同在何处,哪种方法简捷。这样的自我评价交流,促使学生信息互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陪太子读书”现象。
四、 加强数学活动课中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不会与人交流,也不会与人合作。活动课可以改变课堂课桌椅的位置,变插秧式为圆形、半圆形、几人组合等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学习交流,改变一人为众人听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 组合,自由走动,互相观摩,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中产生“共生效应”、“取长补短效应”。交流是合作的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要教会他们与人交流。如在“拼组图形”的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用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拼图。一个学生可能只拼出二、三种,通过交流,发现其他同学拼出了不同的图案,通过互相学习,每人可以拼出十几种图案,有小鱼、台灯、电脑、房子……他们在交流中增长了知识,尝到了交流合作的甜头。
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强化反馈机制。例如,当发现两位学生因为合作默契,很快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他们;当小组学生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学习,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先说,那让谁先说呢?”“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做游戏,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练习写字。”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