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寄宿制小学生的卫生习惯
培养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1、以身作则,率先重范
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重任。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制定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班队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宣传教育,并定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此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遵守规律,循序渐进
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新生刚入学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住宿习惯,如:按时作息,不喝生水,勤换衣服、铺床叠被,保持寝室干净等。以后逐步要求他们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不乱扔纸屑、杂物,保持教、寝室、公共场地卫生清洁,服装整洁得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学具整齐,学会整理房间等。
3、建立制度,规范反复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课间行为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要保持指甲、手、脸、衣服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这种训练要长期坚持,不能企图只提醒两次学生就能做好。
4、以环境育人
学校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健康或成长的环境,充分利用文化橱窗、固定标语等向学生宣传、提醒,每个班的教、寝室要精心布置,要利用教室四周向学生进行教育,随时随地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卫生习惯。一句话,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5、以活动育人
①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主题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我班每半月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自己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②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③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老师同班级卫生委员,对本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家校共育人
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习惯才有保证养成。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及培养默化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因此,我们必须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提高自身认识,在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应率先做到、做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教师和家长要互访、互利、互谅,建立友好畅通的交流平台,以更好地达到家校共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卫生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