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州桥》课后感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8
今天下午第一节,走进四年级郭晓云老师的班级,听了一节课《赵州桥》。 《赵州桥》是小时候就学过的课文,几十年之后,再次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觉迥乎不同。 本节课,郭老师以读为线索,让学生读正确流利,读的有感情,读出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读出了总分的结构,并抓住

今天下午第一节,走进四年级郭晓云老师的班级,听了一节课《赵州桥》。

《赵州桥》是小时候就学过的课文,几十年之后,再次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觉迥乎不同。

本节课,郭老师以读为线索,让学生读正确流利,读的有感情,读出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读出了总分的结构,并抓住这个语用点,又带出了另一篇课文《卢沟桥》,领会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加深了对“总分”结构的理解。然后通过对秋天“田野庄稼”与“天上的云”的口语表达,进一步理解运用总分结构,从而收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郭老师这节课,通过“以读代讲”的形式,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环环相扣,步步引导,总结出了“总分”这个语用点,找出了中心词,找到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并且能够围绕这个语用点,拓展延伸,学习了另一篇课文,真正把教材上的课文当成了一个“例子”,用课文中的例子实现了对课外课文的诠释。课堂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通过描写秋天庄稼和天上的云对语用点加以理解运用,学以致用,不仅让学生了解闻名世界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升华了课堂的效果。实践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语文课教学“1+1”的教学思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郭老师整节课粉笔字普通话规范,粉笔字美观,评价及时,兼顾了板书设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文中的中心词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中注重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体会文章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美观表达出来,让知识在本节课就能灵活运用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启发,指导了学习和生活。整节课从课文的例子到课外的例子,再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文章从生活中来,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郭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赵州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美美的读!”,很明显是“读的流畅,读出情感,读出自我”的读书要求,如果改为“读出坚固,读出美观”的感觉,似乎要求更具体一点,这样就给学生的读有了一种画面感,一种立体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落实工具性,提升人文性,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整节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秋天的庄稼”“天上的云”这个环节,点了几个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如果能让全班同学付诸于写,这样就“百花齐放春满园”了。

评价是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推进课堂环节的催化剂,是整个课堂环节的纽带。评价学生语言要具体,要富有鼓励性,要结合课文和课堂的实际,要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效果,也正是体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所在,这是我们全体老师需要努力的地方。

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锻炼口语的环节,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春天的“美丽花事”进行想象表达,或者布置为课后的实践作业,就是锦上添花了。

听课之后,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在我过去的一个中学,老校长为了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一篇课文《我的叔叔余勒》从初三年级讲到初二年级,整整讲了10多遍,讲一遍提高一个档次,手熟为能,耳熟能详,成了自己的精品课。上一次在参加我们永和希望小学和桂园学校的手拉手听课联谊活动中,听说安阳市某个学校也在进行类似的教研活动:同年级的语文老师,精备本学期的一篇课文,上遍本年级的所有班级,上一遍改动一次,一遍是一遍的功夫,这一课也就成为自己这一学期的精品课。

“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祖国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课堂博大精深。语文课堂是一个宝藏,亟待我们去发掘;语文课堂是一个春天,期待我们去描绘。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8/2/1310909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