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文明班风
其一,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启蒙时代开始,是以模仿大人、模仿同伴开始的,进入学校以后,则转而模仿自己所尊敬的老师。进入高中以后,虽然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毕竟他们尚未成熟,仍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切实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带动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其二,建立并健全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建立并健全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创建文明班风、学风的前提条件。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为此,多年来,作为班主任,自己总是在开学之初,就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选准、选好班干部,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发挥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左臂右膀的作用,协助班主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半年来,我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管”“正气得以发扬,邪气受到唾弃”的良好氛围。文明的班风、学风也在我班基本形成。
其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班级,教师如果认为有了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那就错了。只有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才能更有利于文明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为此,本人除要求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及学校规章制度外,还要求学生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条款,针对本班的实际,每人提三至五条建议,归纳整理后,制定了本班的“班公约”十条。其中有:待人礼貌,说话文明,不骂人,不打架;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上课留心听讲;爱护公物,美化班容、班貌;积极参加劳动;坚持锻炼身体;为班级争荣誉等。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并时时加以检查、督促,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其四,落实“勤、公、严、慈”的工作作风
“勤”,就是做到嘴勤(勤辅导)、脚勤(勤下班),多一些时间下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公”,就是公平、公正。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凡事都应通过充分的调查了解,才得出结论,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决不随意批评学生,并应做到处事公平、公正。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得到同学的拥护并得以顺利实施。
“严”,就是在课堂上、原则问题上严格要求学生。只有用纪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但也应做到“严而有度,严而可亲。”
“慈”,就是教师用“心”去了解学生,用“爱”去关心学生。在课外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其五,加强家、校、社会三方面联系
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学校教育如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某一环节脱节,学校教育往往会导致“0”效果,这也道出了家庭与社会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学校管得严,但回到家后,家长不配合;或学生走到社会上做一些不利于学习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并最终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为此,自己经常与家长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的表现及其所交往的人和活动场所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