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合作原则怎样运用到教学中
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发展变化,班级教学仍是最主要的形式。而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因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研究不仅不过时,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如何使教师语言更具艺术性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显重要和紧迫。
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定义及重要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1]关于教师教学语言定义,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这包括教师教学的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以及体态语。[2]本文探讨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指有声语言。
夸美纽斯曾形比喻到:“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流出知识的溪流。”[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4]也有人曾这样说:“没有教学语言的新艺术,就没有新人。”可见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还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良性循环。
二、从语用学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当前课堂教师教学语言之不足
“合作原则”一词最早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他认为,谈话各方为保证会话顺利进行,须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借用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中列出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范畴名称,他为这一原则构建了四条相应的准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5]合作原则对教师课堂语言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教师课堂话语教学应遵循这些具体准则,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成最佳教学效果。下面从合作原则四准则一一分析现今教师课堂教学话语失范现象。
1.或多或寡,失却量的恰当性
语用学量的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话语不能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学话语不能过简,达不到本来目的。这要求教师要拿捏好语言适当的量,不多不少且恰到好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两类教师,语言冗长,简单的道理偏要绕着弯子讲,说了半天学生仍不知所云;语言过于简单,言之无物,学生也就不得要领了。归根结底,教师没有遵循量的恰当性原则,不能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其课堂教学语言。
2.无证可稽,失却质的真实性
语用学质的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说出的话要真实可信,有证可查,是实实在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未能做到话语的真实性,对学生要求过高,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未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适时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未能认真严格备课作教案,教授的知识话语本身有误等。这些都违背了语用学话语质的真实性准则。
3.不着边际,失却语言关联性
语用学关系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话语围绕主要教学内容展开;话语切题,抓住关键词句讲解。但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类教师,他们知识丰富,阅历较深,但教学时,天南海北、不着边际地讲述,一堂课下来,原计划的教学任务未能完成,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法集中。当然,为配合教学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故事穿插有时候是必要的,关键要切合教学内容及主题需要,这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体现。
4.随心所欲,失却方式恰切性
语用学方式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话语要讲求方式和手段,据学生及实际变换语速和节奏;讲求逻辑和条理,避免学生产生歧义。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应有激情,一堂课一个调子讲到底,语言缺乏生动性;没有逻辑和层次,教学语无伦次;缺乏对学生的分析,不顾学生的接受性随心所欲地讲。归根结底,教师课堂语言随心所欲,未注重方式的伊势变化,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成预期。
三、从遵循语用学合作原则出发,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勤学苦练,摸索教学话语最佳表达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成为语言艺术的典范。为此,在理论上,教师多学习关于语言艺术相关理论知识,齐备教学话语体系;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讨教,积累间接的话语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语用学各准则,苦练课堂教学话语基本功;教师间相互观摩,多积累成功的话语教学实例;备教学内容和学生,力求以最佳的教学话语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以身作则,确保教学话语真实可信
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必然要求担当教育重任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教师平时应多观察研究,接受新知识,更新完备自身素养;多审视和反思自我,删除过时信息,适时更新课堂话语体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确保课堂话语的真实性和征服力;用话语传达积极信息和正能量,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以积极情感附之明晰知识,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准确传达给所有学生。
(二)钻研洞察,保障教学话语关联恰当
教师课前扎实备课,钻研吃透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关联性,围绕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话语;课上知识讲解突出重点和主次,全面而详略得当,以精当的讲述达成学生的有效知识吸收和情感培养。另外,洞察学生课堂心理及行为,于学生走神或较为紧张之时,适当穿插小故事以缓解气氛、舒缓压力,这不仅不影响教师的集中教学,而且也是教师语言艺术和教学能力的体现。这仍然是遵循语用学关联准则的体现。
(三)生境制宜,注重教学语言方式手段
首先,教师宜针对学生性格、性别的差异,运用差异性教学语言。提问环节应体现出这一语言差异策略;考量学生注意力及反应速率特点,作适当语速变化;其次,针对课堂环境的差异,教师宜运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如集体授课语言运用顾全大局而又照顾个别;分组教学语言运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及组间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作出有差异的言语指导;个别教学更需视学生心性不同,作有差异的语言引导和辅导。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语用学合作原则变换课堂话语教学,探索课堂语言教学的新方法。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将思想感情和文化知识最经济地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愉快接受知识并生发出自觉探求知识的欲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