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标强调,课程目标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维度相互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最终实现。“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若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语文教学可能仍然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人文性的缺失依然存在。
由此可见,虽然三个维度目标各有其内涵,但它们又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三个维度叠加。应当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细化分解,合理组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可以确保每一项具体目标都有明确的教学活动来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合理组合教学目标,意味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过程和方法技能,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确保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的细化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二是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三是通过评估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
合理组合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还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