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如何做
首先,加强国际合作,英国首相布朗所表示的,现在不是从全球化转向保护主义的时候。诉诸保护主义手段并不能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应团结一致,加强合作。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也同样认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
实际上,作为我们的国家政府已经在尽力履行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社会责任。我国商务部出台的2009年“1号文件”,放宽限制进口技术的审批权,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并发放进口许可证。此举将加快地方企业进口国外技术,由于程序简化及效率提高,将会更快形成进口贸易额。同时,2009年年初,中国还组织采购团赴欧洲采购需要的设备、商品和技术。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中国这样做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其次,熟练运用WTO规则 ,中国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中国出口增长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克服这些非贸易壁垒,中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把进出口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
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能否得到应得的公正待遇,还要靠熟悉和巧妙地运用WTO规则。如果不熟悉规则,一方面不懂得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触犯规则,那首先得到的也许不是实惠,而是被诉讼、被处罚。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特别是有涉外业务的贸易部门与法律部门,都应该熟知WTO规则,捍卫自己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在开放经济中应当将行业协会信息协调优势同政府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国家优势相结合,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2009年年初,由中国向欧盟发起的反倾销保卫紧固件产业就是首次利用WTO规则对国外的贸易救济措施进行反制裁的一个案件。 再次,扩大内需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核心策略。在第104届广交会上,很多参展商深切感受到大宗外销订单比往届大幅减少。在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开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期望能借国内市场渡过难关。而企业能否迅速调整生产方向,由出口转向内销将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重要出路。
由于消费层次和习惯有别,中国的出口和内销商品长期以来在性能、特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抹平。拥有绝对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的出口型企业转战内需并不困难,但并不是所有出口企业的转型都如此顺畅。一方面外销产品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转型,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某些行业的不规范和竞争的惨烈,也使他们顾虑重重。从前100%的外销企业,从事内销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品牌,二是渠道。同时对国内市场的运营模式很不熟悉,收账款是很大的问题。“出口转内销”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市场,还需多方政策和措施配合。
针对市场的变化,中国出口大省广东已经采取行动。2008年6月,广东省质量技监局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对出口转内销企业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质监部门对企业从标准、计量、质量管理方面进行重点帮扶,为外向型企业转向内源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入2009年,为响应目前“出口转内销”的外贸应对战略,海关总署或将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工贸易企业在出口产品转为内销时,可以实行“先内销后集中补税”的新政。这将大大降低国内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先补税后销售”带来的资金压力.另外,抓住机遇实施海外并购 和利用税收手段引导产业升级 等都是不错的手段.相信我们的政府会有自己的方式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