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计算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该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思维能力,我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逐步认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必然联系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是直接联系的运算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理解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过去,我们在教学时,往往重结果,轻思维,淡化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地培养,现在我们应重视思维过程,教师要设法把过去的方法模仿转移到解题时的思维模仿上来,从而搞好学生的思维训练。
因此,运算过程就反映了运算思维能力的几种因素,即:运算的理解能力、运用法则、掌握规律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像的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启发学生在思考计算方法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探求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思维是在思维发散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发散思维要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多解决方法。
比如,在学会“乘法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20+8+20+20+ 20=()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自已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①20×2+8+20×3=108
②20×5+8=108
③20×6-12=108
④20×4+20+8=108
显然,学生的多种设想,突破了原来的知识圈,正确地解答了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充分挖掘教材功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性人才的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一种主动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具有创见的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是根本,教师要挖掘其功能,训练学生的逆向、发散联想、直觉等思维,从而提高创造能力。
如在进行梯形教学时,要让学生实现实物与教具的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清晰地理解有关梯形的知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重点练习和“变式”练习,对典型问题可进行讨论、交流,培养计算技能和掌握计算技巧
1、在重点题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思维品质。在练习中,要善于练得得当,不在于练得多少,要练在关键处,要学会“善练”。
2、对典型的问题,要让学生踊跃发表见解,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争论中,重点问题、易混淆问题、易忽视的问题才会通过争论得到明确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才会有极大地提高。
实践证明,小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善于探求学习的捷径和规律,学生的能力就会早日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