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中学的教学模式
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念,构建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倡导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体制。坚持“三全”、“三育”(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展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舞台,通过设立学生校长助理、文明监督岗,建立学生自管会、学生社团、学生会组织等一些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推行学生的高度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识基础和人文情怀,促进其文明素质、高雅品味的养成,实现从纪律约束到自主教育的跨越发展。
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学生校长助理”德育实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民主治校”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及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绿色通道,增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参加竞聘的同学们经过个人申报,参加班级、年级、全校三个级别的层层竞选方可竞聘上岗。上任后的校长助理,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向校领导反馈问题;参加校长晨会;定期召开听证会,对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处理学生来信,接待来访学生及家长;到同学中间去,指导学生会工作等,及时解决了许多关切学生学习、生活利益的问题。截至目前,校长助理已更换五届,先后有26名学生担任校长助理,100多名学生参加校级竞选,5000多人次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了学校和学生间的双赢。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国教育网、中青网等新闻媒体先后对该校“学生校长助理”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成为我市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为了解决现行教育模式下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鹤壁市淇滨中学自2004年以来,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学模式:——“分层递进课堂教学走班制”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组合教师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习品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实行动态走班,在英语、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合理分层:原则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愿”。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品质情况,由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客观合理地将学生分成A、B两层,然后进行分层走班,一学年或一学期,根据情况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再行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向高一层次递进。动态走班:学生在学习英语、数学这两门课中,根据分层分别到不同的班级上课,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况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每学期再自主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教师编排和教学评价上,学校将A、B两层两个班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使得教师对潜能生的转化上更为重视、规范和有效。其创新在于它的“动”和 “活”,分层不固定,突出在“动”;层次有变化,突出在“活”。从而很好避免了对学生标签式的定性划分,杜绝了“快慢班”对学生的“定性”划分。
教师采取复式教案和分层作业。即实行“走班制”班级任课的教师,每节课要准备一份两套教案。教案中体现出不同班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指导分层、课堂练习分层、课堂小结分层、课后作业分层等,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分层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不同,设计分类作业练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自2002年来,通过实验班与常规班成绩比对,实验班学生整体“三率”提高显著,学生个体提高幅度高,人数多。该教学模式经《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反响,有30多所外省、市兄弟学校和教育界同仁先后到校学习、参观、调研。2006年10月,在河南省“品牌学校创建”会议上,淇滨中学焦来宪校长作经验介绍;同年12月,在河南省“大面积提高潜能生能力”研讨会上,淇滨中学同上海闸北中学等学校作成功经验报告。2008年,市教育局下文在全市各学校推广该教学法。 学校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使广大教师形成一个共识:教学过程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淇滨中学在做好学生“减负”的同时,重点抓好备、讲、批、复、查等课堂教学基础环节,鼓励全校任课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05年学校小金属地掷球队代表中国队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小金属地掷球锦标赛”,荣获团体亚军,这是我国该项目在国际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次外,学校阳光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在篮球、排球等竞技项目中成绩斐然,荣获省体育先进校。仅2008年,该校学生在各项竞赛活动获得奖励90余项,其中省级奖励16项,市级奖励67项,获得团体奖7项。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