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媒介素养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公众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也促进了健康传播的开展。根据美国学者Rogers的定义,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群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①近十年来,我国群众健康传播形成热潮,各类媒体都纷纷抢占健康传播的市场。国内从到各省、市的播送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名目繁多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众多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养生保健书籍,发行量到达百万的健康类期刊等等,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群众健康传播在为我国公众传播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知识、提供健康效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许多群众传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人们不难看到,在各种媒体发布的大量健康信息中,真伪难辨。早期的“胡万林_,近年来的“张悟本_、“李一_,还有各类医药假等等,这些伪健康信息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利益,还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开展,导致群众健康传播功能的失调。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某些媒介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某些管理机构监管不力,同时也反映了广阔渴望获得健康信息的健康传播受众媒介素养的严重缺失。
受众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媒体和媒介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_②。在群众健康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是真正实现群众健康传播功能的根底和有力保证。
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我国受众对待媒介信息的普遍倾向是“似乎把所有报纸上、播送中、电视里所发布的信息都看做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分析,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不通过头脑过滤,一味地全盘接受_③。可见受众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和评估能力。要使受众具备对信息真伪的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首先应使其认清群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传播过程。群众传播学认为,群众传播是由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经济以及等都会影响信息“把关人_决定把什么样的信息发送给受众。④因此,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群众健康传播的受众必须认识到群众传媒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所谓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是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_。媒介信息常常包含传播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它并不完全反映客观现实。我国的群众传播媒介虽然属于国有,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市场标准在我国群众媒介的信息选择把关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标准。以往,受众只是片面地看到群众传播媒介的公共性、公益性〔即群众传媒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效劳〕,并以为群众媒介现实就是客观现实,高度信任群众传播及其传播的信息,而无视了群众媒介的经营性质可能导致为追求收视率、追求利润而放弃社会责任,因此,受众盲目轻信了某些群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健康信息,从而出现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