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发行交易费用会计处理
在各类会计准则中,讨论资产或负债的初始计量时,会提及对价(考虑)以外的“零碎”其他支出。一些会计学者可能会将这些支出统称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并试图跨准则归纳其处理方式。本文将尝试进行归纳,并与易混淆的其他概念(如处置成本)进行对比。
首先,什么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定义范围其实不清晰。如果将初始记账时发生的,对价或购买价(考虑)以外的,零零碎碎的支出(可能支付给第三方,也可能并非如此),称为交易成本,那么交易成本的范围就过于广泛。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具体准则具体分析。在某一准则里被称为交易成本,在另一准则中可能不以这个名字出现。
关键在于分析借方(Dr)方向如何记录。如果尝试归纳,那么首先明确,我们在讨论的交易成本,仅涉及初始确认时的零碎成本,通常只在初始确认时考虑一次,之后的后续计量阶段通常不再考虑。初始计量时,企业产生的零碎支出本质上需要额外做借记现金,值得讨论的是借方方向是否计入利润表。
如果计入利润表,则借方记录在相关对应科目上,例如计入资产(即资本化),或抵扣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在财务报告(FR)课程中,有两处特别需要注意是借记利润表,借记现金:一是当金融工具被归类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成本时(若在发行金融工具时产生,也称为发行成本),例如,若金融资产被归类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成本时,对价100元以外的1元交易成本应费用化,即借记金融工具 100,借记财务成本 1,借记现金 101。作为对比,如果金融资产被归类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成本时,对价100元以外的1元交易成本也应资本化:借记金融工具 101,借记现金 101。二是母公司收购子公司时的合并交易成本(如专业费用),直接借记利润表,借记现金,这样一方面计入利润表,另一方面必然不影响商誉的计算(从分录可以看出,合并交易成本不会资本化进子公司的投资,那么也不影响商誉计算时的第一行对价)。
这两处费用化的处理,共性是对于资本化的条件极为苛刻(仅允许对价被资本化,其他皆无法资本化),因为这种苛刻的认定条件能提供更相关的信息——金融工具的金融工具通常是为了交易,我们希望自始至终在其计价金额上只关注金融工具本身的市场价值;子公司的投资应被计量为子公司原股东出让股权时认可的获取到的价值(而非本企业收购时花费的成本),以便在做合并时求出更相关的商誉。
回顾固定资产(PPE)的资本化/费用化,不过将FA课程学到的PPE初始计量逻辑纳入讨论,实际上扩大了交易成本的范畴。我们在FA中就学过,PPE的初始成本,应根据时点来判断是否要资本化/费用化——判断资产是否达到工作状态,达到之后的应该借记费用。这一逻辑同样可以迁移到无形资产和库存。例如,安装、入内运输等,应当资本化;前期生产、储存等,应当费用化。
将这种判断逻辑迁移到FR课程里新学到的准则时,还有Conceptual Framework中的交易成本。细心的同学注意到,在Conceptual Framework里的计量章节,讨论到当前成本时,涉及到了交易成本:
当前成本(资产):资产在计量日期的成本,包括在计量日期将被支付的对价,加上在该日期将发生的交易成本。当前成本(负债):在计量日期将被收到的等效负债的成本,减去在该日期将发生的交易成本。
但在讨论公允价值等其他内容时,并未提及。
首先要明白,Conceptual Framework并不是一条具体的准则,而应被看作对于准则的指导。我们不是根据Conceptual Framework里的定义来做借记XXX,借记现金的记录。Conceptual Framework在计量章节谈及历史成本和当前价值,只是在讨论不同准则里,对于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可以有不同的口径。比如用公允价值作为IAS 16中重估金额的基准,比如IFRS 9中的折现成本就是价值在使用或实现价值的逻辑。这与本文前几节讨论有本质上的区别。
根据Conceptual Framework的逻辑,公允价值近似于资产本身的市价,是市场特定的状态,还未被买入卖出,不是实体特定的,因此公允价值里面当然不会含有交易成本这种与具体交易行为有关的成本。
当前成本(资产)则真的是要考虑“本企业”买入一个资产,是实体特定的,当然要同步考虑本企业在发生交易事项时额外形成的零零散散的支出。当然在记忆当前成本(资产)和当前成本(负债)分别是加计还是减计交易成本时,自然同样可以用“借贷”的逻辑来记忆(一边借记现金,另一边借记资产或负债,所以存在加减的差别)。
对比处置成本(Disposal Costs),在学习FR的过程中,另一个概念看似与交易成本很相近,看上去似乎也是所谓的“零碎支出”。具体而言,处置成本一般是在年末(或其他关键时点),考虑未来将要发生的资产处置时,可能产生的额外支出金额(对价或卖价外的零碎支出,比如销售佣金),是一个预计值,而非当下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
我们在这里考虑一个尚未发生的支出,其实不是在做借记XXX,借记现金的记录(毕竟流出现金是未来的事情了),而是在脑海中考虑一个合适的计价依据,以作为后续计量的参考——比如出于谨慎性(谨慎性),考虑将资产减值到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的计算可能会考虑处置成本(作为抵减项)。
这样来看,处置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区别其实非常明显: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探讨处置成本时,资产还没有被处置。但如果真到了资产被处置那一天,要考虑实际发生的处置(并产生了实际的零碎支出)该如何记账?那么在FR考试中,一般给出的处置收入就已经是售价减去“零零碎碎”支出后的净收入。就算稍加难度——假设本企业卖资产的时候,标价$100,所以我们会收到对价$100,然后要额外支付给国家,是一个所谓的交易成本(或处置成本)比如$10,那么相当于在这个处置交易中,记录到借记现金的净额是$90。接下来其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贷记资产账面净值,而差额直接贷记利润表或OCI(参考具体准则[1])——这里其实不必特别针对交易成本来单独去思考贷记现金后借方记在了哪里。
总结,将具备相似特点的概念进行归纳,确实是一个好习惯,但在归纳时更应该关注本质上的区别,而非文字表达上的形似,否则反而会将一些概念混淆起来,还不如具体准则具体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