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china town
四十年代物价便宜
工资不高谨慎消费
现年八十一岁的利淦荣,是中国嘉应州人,十六岁时离乡背井,前来半山芭投靠亲戚。
「那时的半山芭叫做十二灯,意即有十二枝电灯柱,我是在一家矿场做书记,逢周休就下吉隆坡走走。」他回想起已经埋没超过半个世纪的前尘往事。
当时的火车站就在现在的富都车站附近,不过他通常乘搭巴士下坡,「东方巴士很便宜,五分钱就可以从十二灯坐至吉隆坡,有时候,我自己骑脚车下坡,既方便又省钱。」他说道。
彼时最著名的茶楼非「成记」莫属,「它不只是喝茶的地方,还有人卖唱,不过唱的是粤曲,拉的是二胡,茶客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歌。」
目前身体尚算硬朗的他,每日乘搭轻快铁往来八打灵和吉隆坡,他的消遣就是前来茨厂街找老朋友,大家聊聊天、打打牌,风雨不改。
对于一些陈年旧事,他的记性不是太好,但是还记得当时吉隆坡的一些零碎片段。
他记得当时一碗鱼丸粉才五分钱,一杯咖啡也只需三分,「虽然物价便宜,但是以前的工资不高,以矿场为例,矿工们一天工作八小时的工资才不过两角四分,即使是我,一个月的薪水也不过是十八零吉。」他娓娓道来。
周末下来吉隆坡逛的时候,他偶尔也去三间庄(大家购物中心的后街)打打牙祭,「当时的酿豆腐和猪肉丸米粉都很好吃,现在也还吃得到。」
而大家购物中心的前身则是一列矮矮的洋货店,这些洋货店的屋顶都盖上白锌板,里头又闷又热,不过当时这里是洋货集中地,若要买洋货,人们都会前来这里选购。
除了火车、巴士之外,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有黄包车、三轮车,和只有少数有钱人才坐得起四个轮的汽车。
随著时光的流逝,这些景和物,都湮没在时光隧道里了!
中华戏院前身演大戏 二战后闹鬼民却步
三、四十年代的中华巷是一家戏院,不过它不放映电影,而是演大戏,当时人们称它为「普长春」,过后才改为放映电影,同时也把名号改为「中华戏院」。
另一名老人家利敏章如此透露。
利老今年六十一岁,年纪小小就随他的父亲在茨厂街贩卖虎骨膏,对以前的茨厂街可是熟悉得很。
「我的父亲以前是在世界茶室(现时的瑞园旅馆)租一个小小的角落,摆卖祖传的虎骨膏。」他自小就要帮忙父亲守档口。
他解释说,其祖传的虎骨膏是用来进补和医治哮喘病,他的父亲以前走遍各大城市乡村来推销这种药膏,不过随著老虎被列为受保护动物,禁止猎杀之后,父亲也转行了。
他追述,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华戏院曾经传出闹鬼事件,没有人敢去看电影,「由于戏院的荧幕突然著火,所以才会传出这些谣言。」
当时的戏院位子也是一排一排的,他还记得最前面的座位,票价为四角,中间位是六角五分,楼上座位是一块钱,不是普通人可以负担得起。
同样的,他也记得英殖民地时的火车,「当时的火车还是烧炭的,会喷烟和发出鸣鸣声响,不过乘客不多,因为当时的人口少,车辆也不多,重要的是火车票也不便宜。」他追忆说。
他说,当时只有三至四节车厢的火车,可以通往蕉赖、安邦和半山芭及陆佑路,不过车资相当贵,由安邦至吉隆坡,大约需要两角钱。
退而不休的他,目前在一家会馆工作,他说,如今的吉隆坡和以前的面貌大有不同,以苏丹街来说,好多旧店已被拆掉了,「好像雪兰莪大厦,以前它是一排排的店屋,有买卖火炭、经营杂货和药材批发的,但都被铲平了。」
当时年纪小,能够记下来的东西有限,可以拼回一些老片段已经是很不错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