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读书态度》读后感
读梁厚甫先生《美国人的读书态度》,颇有感慨。
“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子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有所不同。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中国人的读书态度,中国人曾经是最早的文字创造者之一,最早的印刷术发明者,中国人的读书历史可谓久矣,然而却并没有使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古人有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了”之说,所蕴涵的意境是许多文人墨客所憧憬的,然而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那就不免过于隆重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读书看得如此神秘,读起来自然就不那么轻松自如了,这也能给读书人制造许多借口来,诸如没有“红袖添香”,只有“河东狮吼”,“不闻读书声,但闻麻将响”等等。读书本来是最个人化的行为,我们偏偏过分依附于环境,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翻开这套《人生食谱系列丛书》(包括《精神食谱》、《思想食谱》、《心灵食谱》以及被称之为空白书的《我的食谱》),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不过是一些经典的哲理美文和情感散文的汇编,但它所倡导却是“培养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理念。“想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读什么样的书;推而广之,想了解一个民族,可以看它的人民怎样在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编者为该丛书所作的序———《改变你一生的阅读》,开篇立意颇为深远。至于取名为“食谱”,则是希望“阅读能像饮食一样,一日三餐具有规律性,并能持之以恒,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在读书中发现与其他娱乐完全不同的乐趣”。其寓意“旨在倡导一种全新的阅读概念,使中国人读书能随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像早中晚三餐一样成为一种生活规律。” 前有久居美国畅销排行榜的《心灵鸡汤》,今有试图“改变你一生”的《人生食谱》,都与吃有关,与视读书为“黄金屋”、“颜如玉”的寓意相比,格调品位略显低下。但是,书名的调整也许预示着一种读书态度的改变———读书不再被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而更像我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饮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 如果有一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吃了吗?”,而是“读了吗?”,那可算是民族之大幸。 我来补充两句订制搜狐短信新闻发手机短信,推荐此新闻给我的朋友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