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那么矮,真的能抵御外敌吗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著名军事防御工程,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意义,留下的只是观赏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长城在古代历史上起到的真实的防御作用,如果没有长城,历史必然会被改写。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其实是很矮的,那这样矮的长城,究竟能够拦住什么,真的可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吗?
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那就是经济封锁。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因为山高。但是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来预警就足够了,何必修建连绵不绝的城墙呢?
当人们气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岭之上的野长城时,一边在感慨先人的伟大,一边也会产生强烈的疑惑感。几百米的高山那么险峻,足以拦截军队和战马,山顶再加高几米城墙有必要吗?而且不光高山峻岭上有长城,在荒漠、草原里还有这种单薄的长城,这真的能阻挡大军的强攻吗?这种长城能提高运兵速度、保证机动性优势吗?茫茫戈壁或草原上,找个人少的地方把长城捣毁一个缺口,不也能让军队穿过吗?
事实上,游牧民族毁边墙而入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只从军事防御一方面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这些长城现象。这就必须跳出单一因素的思维限制,引入长城的另一个被遗忘的关键功能——经济封锁——才能完全解释。
经济战可以给外敌带来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让敌人无力发动战争,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就像欧美经常对朝鲜、伊朗进行贸易制裁,让敌人无法增强国力,威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几米高的、在山顶上、草原和沙漠里的长城是很有效的贸易阻拦工事。当然这里绝不是在否定和贬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本文是要补充经济因素,来分析单靠军事防御不能解释的长城现象。
军事和经济的关系更像是波粒二象性,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为什么草原民族需要商人?草原上有很多物产,例如马匹、牛羊、皮草、药材、青白盐,在游牧民族眼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没啥稀罕的,但在中原,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紧俏商品,两地的价格差非常可观。
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紧俏,例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化妆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这些是游牧民族非常紧缺的,他们愿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来交换他们判禅尺认为紧俏的中原商品。其实在很多商人眼里,生意是没有国界的,哪里有价格差,商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这种价格差催生了贸易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于内地和草原,寻找各种贸易机会,而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贸易网络,在网络的沿线也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定居点、村镇,这是自然状态下经济生态的演化之路。
草原上的可汗是商人最大宗的货源供应商,可汗用草原物产换来大量的中原商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曾记载:可汗从贸易中获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给草原各地的大小头领,因为可汗手里的货源也是从各个头领中聚集上来的。
可汗和头领们存在一种合伙人的关系,投资必然需要获得利润和分成,头领们有了这些收入,就能维系自己领地里部众们的服从和支持。而可汗也用同样的方式统治各地头领。根据《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等史料,后金皇太极登基大典前后,用于封赏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制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过三千匹绸缎。
其中仅赏赐科尔沁、扎鲁特等16部49位蒙古王公的绸缎就有305匹。对中原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于不产绸缎的边远辽东来说却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货,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说白了,和平时期,草原帝国就是一个大袭型公司,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挣钱和分钱,来维持整个组织的运转,而商人就是他们最重视的贸易伙伴。
这其中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晋商集团,他们不但在明朝内部做着九边的生意,还在和蒙古、后金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例如皇太极登基所消耗的绸缎就主要来自晋商。长城是如何重构经济生态的?战争时期,中原王朝必然想削弱和瓦解草原部落的力量,一方面要靠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要靠经济打击。
说到经济打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封锁,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与头领们的力量。但问题来了,如果政府下令禁止贸易,会立刻使市场出现商品稀缺的现象,这就推高了商品的价格。政府以为自己的禁令可以阻拦贸易,但禁令也扩大了贸易的价格差。
当商人发现走私可以获得足够可观的利润时,他们必然铤而走险去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用绕过封锁的方式进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岭虽然能挡住战马,却未必能挡住商人的脚步。
商人的牛马驼队可以翻越数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于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路,所以数百米的高山根本难不倒商人。即使牛马翻不过去,还可以雇佣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过边界,自然会有人接应,可以说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无论是高山、草原还是戈壁,都挡不住奸商绕越的脚步。如果被政府发现封堵了新通道,商人们还会从崇山峻岭中再探索出更隐秘的通道。新的贸易网络会逐渐形成,经济生态会自动修复。
而且政府越强化封锁,商品价格差就越高,商人探路的动力就越强劲,因为收获的利润更丰厚。明代长城一开始为了军事防御修建了大量关隘、堡寨和烽燧,是一个一个的点,边墙是断断续续而不连贯的,这就给商人留下了很多漏洞可以钻。
没有连贯的长城来围堵商人,政府是很难做到经济封锁的。如果想进行经济封锁,就必须把这些边墙、烽燧连接起来,将分离的点逐渐连成线,连贯而无漏洞可钻,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绵延万里的长城。长城的完善和连贯,是终结商人探路的大杀器。
因为连贯的长城,加上烽燧系统的预警和巡逻,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绕越行为。商人有家有业,并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军事武装,偷偷探路还可以,要是翻越长城或毁坏长城会丢掉身家性命,这种风险谁也承受不起。
有了长城,商人要进入草原就必须经过关隘,到了后来大家都来到关口来进行贸易,关隘就成为开放互市的口岸。明朝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张家口一带长城让商人难以走私货物和逃避税收,所以在政府财政上,垄断贸易的门户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关税收入,这些关税收入也是当地连接边墙和日常运维的资金来源。
还是明朝万历时期,梅国祯就称北方边塞地区互市商品如段布、狐皮,一切杂货,来自苏杭湖广,由临清以致天津芦沟通湾,其税不知凡几,及至市口又重税之,富商大贾因其利薄不肯来此交易。
作为后人,我们只看到了连接后的结果,无法看到长城的修建和连接过程,所以才会产生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这就像我们拥有发达的大脑,但并不知道大脑智力是如何而来的,必须靠各种证据来一点一点还原这个进化的过程。
所以长城的产生是军事和经济双因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重要。但只靠一个因素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就像这里所强调的经济因素,只能解释边墙的连贯和这么矮,但不不能解释其他防御系统的设计。
在这里要感谢 @yeke sayid ,是他提供的资料完善了这个过程,更多细节请阅读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 yeke sayid 的回答。另外,长城还有一个附带效应也是意想不到的,由于没有商人的活动,长城内外的生态系统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
长城如何重建自然生态?上面提到,商人建立了贸易网络,在这些网络节点上会出现聚集点、村镇。在定居点的人可以为往来的商人们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食盐、茶叶、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就像有水流经的地方植被会非常茂盛,有人流经的地方也会形成聚集点,人们可以在这里安生立命。但是一旦长城切断商人的贸易网络,有很多远离关隘的村镇就会逐渐萎缩,而人类活动的消失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
商人历经千辛万苦在群山峻岭间所开辟的商路,也会随着长城的建立而逐渐被植被淹没。大家如果平时爬山,就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