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规范修订前后内容对比
1.勘查阶段的划分
旧规范中对勘查阶段的界定未赋予明确的概念,实际使用中其称谓也不尽统一。新规范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统一定为四个阶段,概念清晰,接替有序。
2.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新规范以三维分类推出3大类16种资源储量类型,由于划分是以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的,经过相应阶段的可行性评价与之对应的经济意义所决定的,因此它具有技术和经济双重内涵的综合效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旧规范单一按控制程度的分类方案所不及之处。
3.可行性评价
新规范要求对勘查矿床今后开发利用的经济意义进行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按勘查进程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展开。其意义不仅对矿山今后的建设提供了依据,而且对矿产勘查阶段续延的可行性直接作出了评估和决断。可行性评价的内容是在地质技术基础上,对矿床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的综合评估,这与旧规范忽视经济效益,尤其是宏观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4.勘查类型的划分
旧规范中铁、锰、铬矿床勘查类型均为四分(其中铬矿床划分为Ⅱ—Ⅴ 4个类型,其中的Ⅲ、Ⅳ、Ⅴ三个类型,实际上是在复杂类型中“做文章”),以致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捋不断、理还乱的尴尬。新规范则根据总则,一律按事物特征的一般表现规律,即简单、中等、复杂三种情况进行统一分类,并以五项原则具体指导划分,进而保证类型的划分得以有序进行。
5.勘查工程间距
新规范给出的勘查工程间距是参考性的,而且只有控制的一种工程间距,其灵活性的积极意义也是显然的。新规范除铁矿床沿走向的工程间距固定外,三种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均给出了一个可选区间,以供按实际情况取值。新规范在锰矿勘查中,当勘查类型中途变更或储量晋级时,避免了按旧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取值的困惑。如当原第Ⅱ勘查类型按走向300 m施工求C级储量变更为第Ⅰ或第Ⅲ勘查类型,或者升求B级储量时,按旧规范无法取得相当于300 m间距整倍数或整半倍数的对应间距值。
6.储量比例
新规范取消了勘探储量的比例要求,但在附录D中确定:勘探阶段估算的资源储量,其中可采储量部分应满足矿山首期建设设计的要求。这一规定讲求经济杠杆效应,尊重投资者对矿床勘查程度的意见,鼓励运用“保证首期、储备后期、动态管理、以矿养矿”的原则。
7.工业指标
矿床工业指标以“资料性附录”载入新规范,标明所有的指标值只是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时效性的动态值;矿床工业指标的具体确定应根据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而定。锰矿工业指标中增加了“优质锰矿石和优质富锰矿石品位及杂质含量指标”和“天然放电锰(锰粉)一般技术指标”,以法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我国锰矿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优质锰矿石是指Mn/Fe≥6,P/Mn≤0.003的工业品位矿石。优质富锰矿石则是指Mn/Fe≥4,P/Mn≤0.005的富锰矿石。以上指标是在多年锰矿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实践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基础上获得的。该标准的提出必将促进我国优质锰矿找矿工作的深入开展。
8.附录增补
新规范对于附录中铁、锰、铬矿矿物学新知进行了增补。对铁、锰、铬矿三种矿石的工业矿物资料尽可能地收入其中,并对其英文名称、化学分子式等从新统一厘定。增添放电锰矿石中MnO2内部晶型资料。铁矿物物相名称中增添了siFe和sfFe两个符号,分别表示硅酸铁和硫化铁,与已有的磁性铁(mFe)、全铁(TFe)等铁矿物物相符号含义相当。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