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与美相遇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6
这世间的美,或一花一草,或一书一茶,大抵都会因相遇而越发动人。这世间的教育,或传道授业,或解惑育人,大抵都会因相遇而点亮灵魂。而当教育与美相遇之时,大抵会让这世间增添的精彩多了一份又一份。一、在教育中,当生命与生命相遇。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相

这世间的美,或一花一草,或一书一茶,大抵都会因相遇而越发动人。这世间的教育,或传道授业,或解惑育人,大抵都会因相遇而点亮灵魂。而当教育与美相遇之时,大抵会让这世间增添的精彩多了一份又一份。

一、在教育中,当生命与生命相遇。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老师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学生的相遇是美的,每个人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的生命相遇也是美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宽阔的世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大。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遇见美、经历美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生长的过程。”——《美的相遇》

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能动性与可能性是无限的,它在生命与生命相遇之时可以点燃出我们无法设计与想象的美好,刹那间,一个生命能量与另一个生命能量进行着交换,留下的,也许是某个生命体一世的心灵悸动。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育、走近生命,我们最本源的感受,大概就是在这教育中所充斥着的鲜活的生命感吧。失去了生命感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大概只剩下暮气沉沉。真正的教育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让个体找到生命的生长感吧。

在教育中,学生与老师的生命相遇是美的。回首学生时代,我们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发现:走出校园,多少年过后,我们真正记住的有时真不是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而是老师的生命与我们生命产生碰撞,产生强烈共鸣的刹那。关于教育,爱因斯坦曾有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我想,真正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一定是有温度的,那是师生生命能量交换时存留的温度,那是点燃学生灵魂深处一瞬间迸发的温度,那温度温存着每一个等待翱翔的稚嫩生命。一个人,一辈子,有多少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师与生的相遇、生与生的相遇,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生命间相遇、能量的碰撞、产生新的心灵生长,这会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二、在相遇中,当生命体在自行发光。

泰戈尔说:“孩子们的潜意识比他们的显意识智力更为积极……潜意识的认识能力完全与我们的生活合一。它不像一盏可以被点亮并从外部调节的灯,而像萤火虫所具有的那种通过生命过程放出来的光线。”——《美的相遇》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是的,在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就犹如那棵花、那棵草,他们的最终模样并不仅仅是我们修剪出来的结果,他们有他们的一个自行生长的过程。学生的生命体会在与教育的相遇中发光发亮并不仅仅是由于教育自身的能量,他们自己的生命内部就有能发光的那个因素,他们自己就是光源,犹如萤火虫一般。

教育的过程,有时就是一个挖掘生命、寻找可能的过程,所以“因材施教”才显得尤为重要。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发现不同学生的兴趣点是一个极其伟大的能力,这是去挖掘一个人能力的前提。我们的课程是同统一的,教材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亦是统一的,可是我们的学生确又是真是秉性各异的。在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在哪一个方向,并且能健康地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学生,一辈子,能遇到一个能读懂他的老师,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这就犹如点灯者找到了那盏灯的灯芯,拂去上面的灰尘后,将灯芯拨正、挑立起来,借他一个火源,从此,那盏灯因此而被点亮。

在我的小学阶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与大多数严厉的老师不同,她课堂上亲切的语气、生动的表情、自然的关怀都无不让我着迷,她的一个眼神仿佛能看懂你的内心。在课堂上,我的生命气息与她似乎是可以相通的,在我看来,有她在的地方仿佛都是彩色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并对此深深的向往着,每一节英语课我都是深陷其中。多少年过去了,提到“老师”二字,给我留下回忆的仍然还是她,后来我曾去找过她,听说早已离开那所学校,可对于我而言,她一直还在那,那个我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

三、在生命中,当师生与书本相遇。

“你说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尤其是这本书考试都不考的,读了干什么?你读那本书,也不考的,有什么用?是的,没有用。但是,也许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是三四十年后,你少年时代读过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会在你的脑子中跳出来,或者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跳出来,那是什么?那就是一条神秘的线索。这条神秘的线索就像天罗地网一样埋在你生命的深处,待某一天它就会被拎出来。这条线索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精神世界。” ——《美的相遇》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教育都非常在意“实用性”,都在追求着“有用”、“有意义”,就读书这件事,它的“实用性”大概在短期内是不会被人察觉的,可你阅读的一本书,其实都会在你生命体内留下了一条你看不到的人生伏笔,谁知道呢。

说起阅读这件事儿,我到现在都能想起那本激起我童年阅读热情的书——《一千零一夜》  ,黑色封面,很厚的一本,邻居家的。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虽说现在我更喜欢读自己收藏的书,因为有归属感。可在童年的那个阶段,对于被人家的书似乎确实更懂得珍惜一些。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里面的一些故事,甚至连插图都还留有印象,我记不清为了那本书我去邻居家多少次,每一次去都会把那本书借过来当件宝贝似的欣赏一番,剩下的就是回味。

《一千零一夜》 中的故事对我而言,又有什么用? 那本书在我后来那么多年阅读的书籍中一定不是最实用的书,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后来读过的很多书,都并未像那本书一样在我的记忆中留下这么深刻的痕迹。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大概都在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实则却连接着我们的生命历程,建筑着我们身上的人文气息,读过的书不同,大概人文气自然就会不同。

作为教师,我想更应该是多读书的,不仅要自己读书,更应该多带着孩子读书。就师生共读这件事,一直都觉得只管做就可以,无需太多在意结果,毕竟说到底你也并不知道你的哪一本书点燃了哪一位孩子的内心的哪盏灯。

自从带现在的一年级班级以来,我们每天共读了一本看似枯燥可又囊括历史、人文、道德于一体的国学书——《三字经》。从共读第一天开始,我就采取放松政策,不做硬性要求,慢慢读,每天只读两句,了解两句背后的道理即可,也从未做提硬性背诵的要求。两学期过去了,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孩子可以很顺畅地背诵很长一段,竟然有三个孩子可以全文背诵出来。

那一刻,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就犹如播种,你撒下的种子并不会都会开花结果,但你也要相信,总会有那么几株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可以冲破土壤,傲然挺立在这大地之上,这就够了。就《三字经》这本书对他们的意义可能并不仅在于他们有多么的了解国学,知晓历史,却可以让他们去体会这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明白:只要你留意着播种,就会有收获。正如胡适先生所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载。

这世间的美,大抵在与教育相遇时,都显得更为神圣且珍贵了吧。走在教育的路上,愿有美相伴,一路砥砺前行……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6/2/1260317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