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史,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19世纪30年代以后,德国的商业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德国境内形成了多个谷物交易市场,如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和乌尔姆等地,以及牲畜和羊毛交易市场,如布特施泰特和布利格。每年的集市也汇集了各种商品,其中规模最大的博览会通常位于南德的内尔特林根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部地区的重要博览会包括莱比锡、不伦瑞克和瑙姆堡,而东部地区的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和布雷斯劳则最为著名。
随着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商品交易会逐渐转变为样品展览会,使得无需将大宗货物运抵博览会,只需凭样品买卖即可。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和铁路交通网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德意志地区向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业人口的猛增和地区分工的加强促使粮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推动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后,关税壁垒取消,国内贸易量快速增长。1836年到1854年间,各大博览会的国内交货量显著增长。不过,各大博览会贸易量增长并不均衡,如莱比锡、柏林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博览会的交货量在增长,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不伦瑞克博览会的交货量却在下降。
对外贸易方面,陆上贸易方面,德意志关税同盟与荷兰签订了航运条约,莱茵地区通过修建从科隆到安特卫普的铁路,进一步加强了与比利时的经济关系。法国对德国的贸易主要是输出葡萄酒、烈性酒和奢侈品,同时从德国输入谷物、木材及其他原料。海上贸易主要通过埃姆登、不莱梅、汉堡、吕贝克等港口城市进行,其中汉堡和不莱梅扮演着主要角色。
19世纪40年代,汉萨城市与土耳其、希腊等签订了贸易条约。与波兰、芬兰、俄国的贸易则被吕贝克等波罗的海港口所把持。汉堡还承担着与挪威的贸易,与英国贸易主要经由汉堡港进行。汉萨城市还于1827年与美国缔结了商业条约,向美国输出纺织品等工业品,输入烟草、棉花等农产品。
1832年汉堡船只开始航行于非洲西海岸,40年代开始形成正规性商业往来。拉各斯是当时德国在西非的重要贸易点,桑给巴尔则成了德国海上贸易的转运地。汉堡和不莱梅还分别于1837年和1844年开通了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线。
19世纪30年代末,在到达汉堡的船只中,英国船只占45.55%。汉萨各城市还于1827年与美国缔结了商业条约,向美国输出纺织品等工业品,输入烟草、棉花等农产品。
德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19世纪40年代以前,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出超状态,此后基本上处于入超状态。1834年1867年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商品进口额从318万马克增加到了1917万马克,出口额从431万马克增加到了1622万马克。从贸易结构看,进口货物中的原料和粮食增速很快,出口方面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增速更快。
1848年在科隆建立的A.沙夫豪森银行联合会是第一家以股份公司形式建立起来的银行,当时拥有资本520万塔勒尔。1851年大卫・汉泽曼在柏林建立“贴现公司”,明确提出通过贴现汇票和现金预支等方式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提供信贷。达姆施塔特银行则参与了海尔布洛恩机器制造公司、符滕堡印花布厂等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工作。
经济快速增长也引发了支付需求的增长,从而对货币发行提出了要求。19世纪30年代以后,适应时代需要,又出现了众多纸币发行银行,如巴伐利亚抵押和汇兑银行、莱比锡银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达姆施塔特的南德意志银行、哥达私立银行等。纸币流通量由1845年的600万塔勒尔上升到了1865年的1.91万万塔勒尔。
此外,交易所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800年左右,汉堡、不莱梅、吕贝克、柏林、法兰克福等城市已经有交易所存在,当时主要从事汇兑和有价证券交易。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受工业革命特别是铁路建设的刺激,交易所事业出现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根据铁路建设募集资金需要而成立的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在交易所中的投机交易十分活跃。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