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是如何成功实现从资源型到“转型型”经济转型的
德国鲁尔区,曾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以煤炭开采为主导,支撑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其煤田资源丰富,煤炭产量和钢铁产量一度占全国70%以上。然而,随着资源枯竭和传统产业的挑战,鲁尔区面临严重困境。为应对这一转型,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政府主导,多级协调
联邦、州和市政府共同参与,设立专门机构如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州级发展委员会,以及地方劳动局和经济促进会,共同制定振兴规划,克服决策低效问题,如1985年的技术园建设,联邦政府投资1.3亿马克,其中欧盟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
2. 产业结构调整与传统产业改造
北威州政府实施“鲁尔发展纲要”,清理整顿矿区,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提供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煤钢业转型,如“关、停、并、转”策略。
3. 吸引资金与扶持新兴产业
制定“鲁尔行动计划”,发展信息和电子等“新经济”产业,如数据处理、软件服务等,目前北威州已形成强大的技术产业群。
4. 地域特色与就业创造
政府制定“矿冶地区未来动议”和“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利用各区域优势,如多特蒙德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成为贸易中心,埃森发展休闲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创造就业机会。
5. 社会保障体系
为应对失业问题,德国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确保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鲁尔区成功转型,昔日的工业遗迹已被高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和绿色空间所取代,成为了一个融合现代与自然的绿色经济区域。现在的鲁尔区,如同一个巨大的露天公园,展示了经济转型的成效。
扩展资料
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