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德国的幼儿园
Kindergarten,源自德语“Kinder”(孩子)和“Garten”(花园),由德国教育家弗雷德里希·弗洛贝尔在1840年创造,标志着现代幼儿园的起源。弗洛贝尔强调儿童教育中孩子的主动性和玩耍的重要性,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是鼓励孩子在独自或者一起玩耍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而非主导者和灌输者。他设计的玩具被称作“礼物”,孩子通过扮演角色,伴随歌曲和音乐的游戏,来刺激学习。现代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弗洛贝尔的贡献。
在德国,幼儿园通常被称为“Kita”,提供半天和全天的照顾。分为Krippe(1-3岁)和Kindergarten(3-6岁)两个年龄段,Krippe在德语中意为“婴儿床”,Kita会将Krippe孩子与Kindergarten孩子分开照顾。一些Kita还会为小学生提供课前和课后照顾,直至11或12岁,称为Schulhort。
德国幼儿园的运营主体多样,包括私人运营、政府运营、教会运营,甚至家长共建运营。特色幼儿园包括:Waldkita(森林幼儿园),强调户外教育,不受天气影响;双语幼儿园,有至少一位母语为第二语言的老师;Elterninitiative(家长共建幼儿园),由入学儿童的家长进行管理,家长负责幼儿园的运营及招生;以及主打特定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如蒙台梭利或瑞吉欧(Reggio Emilia)理念。
德国幼儿园的老师称为Erzieher/in,强调“教育者”的身份,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他们更多地作为旁观者引导和保护,设定不同的活动让孩子参与,强调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德国幼儿园中,男老师比例较高,尤其是在中青年老师中,这与德国社会近年来对幼教职业的看法变化有关。男老师在孩子早期发展中提供男性视角的引导和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