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史20世纪初期
在20世纪初,香港教育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大批知识分子和清朝遗老迁港从事教育事业,这促进了多所中文学校的出现。这些学校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着重教授中国文化。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新思潮的传播,英国政府对香港教育的现状表示关注,于1935年派遣皇家视学官宾尼来港视察,并向英国国会提交报告。报告强调了政府在教育方面不应仅关注上层社会,而应重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宾尼建议加强中文教育并关注小学教育。尽管港府原则上接受了这些建议,但核心的英文教学和精英教育政策并未发生重大改变。为应对民族主义的兴起,香港政府在20世纪初期开始实施教育本地化政策,建立汉文学校,推广汉文教育。
香港政府实施的教育本地化政策主要集中在建立汉文学校。1912年9月,教育局设立汉文教育组,负责汉文教育的发展和资金补助。翌年,该组被废除,教育司伊荣委任卡华利为汉文视学官。1920年,汉文师范学堂成立,培养本地教师,是继1881年开办的官立师范学校后规模较大的师范学校。汉文师范学堂初期为男校,随后在1925年于庇理罗士女子中学开设女校。1926年,为普及新界教育,政府成立专门培训新界小学教师的官立大埔汉文师范学堂。同年3月1日,成立官立汉文中学,并与官立男子汉文师范学堂合并。这三间师范学堂均以中文授课,培训汉文教师,加上1913年在皇仁书院开设的汉文师资班,四间统称为“汉文师范”。然而,这些师范学堂的资源普遍不足,难以培训更多的教师。
20世纪初期,普通私人汉文中学的数量也持续增长。著名的私立汉文学校包括犹太裔印度侨商埃利·嘉道理和绅商刘铸伯创办的育才书院、西南中学、民生书院等。大量汉文学校的出现,导致香港出现了两种中学学制。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六三三”学制,废除了传统的学塾制度。1928年,香港所有汉文学校改行“六三三”,以便学生返回大陆升学。而英文学校则采用英国制度,由第八班至第一班预科课程。私立中文学校从1931年开始可报考广东省教育厅的高、初中会考,地位特殊。
与此同时,香港人口快速增长,为了培养治港人才,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影响,港督卢押在1908年圣士提反书院的颁奖礼上表示希望创立一所大学。1912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成为香港第一所大学。最初,大学只设有医学院和工学院,后来增设文学院和教育学系等。当时的教席多由非华人担任,而中文系则邀请学者如许地山等领导。根据1911年颁布的《香港大学堂宪章》,香港大学不直接隶属殖民地政府,但与政府有直接关系,校长由港督担任,实际职务由副校长负责,最高权力机构是校董会。大学的成立造就了政府官员,并显示了政府对精英教育的重视。
1913年,港府通过《一九一三年教育条例》,规定所有津贴、补助、私立学校均须受到政府监督,并必须向教育司署注册。这一条例实际针对私立汉文学校,以防止过度发展而不受控制。考试方面,香港大学于1935年6月开始举行全港中学毕业会考,但两年后根据宾尼报告书的建议,会考移交给教育司署举办,香港大学负责入学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香港学生积极投入抗日援助工作,成立香港学生赈济会,有三百多间中、英文学校参与。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