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金庸的忘年交,林青霞的伯乐,77岁依然儒雅风流
董桥,一个在文学与文化领域引发热议的名字,他的散文集在两岸三地风靡一时,被梁文道誉为“当代华文世界里第一流的文章大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以在《明报》的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主编等职务,发掘了林青霞的文学才华,并在多领域留下了足迹。沈西城称他是“书香世家”出身的“贵族”,“一生高位,一帆风顺”。董桥自认为是“文化遗老”,怀念旧时光景,手写小楷至今,其作品中满载对美的追求。
2017年,董桥的书房在香港苏富比展出,这是苏富比首次为一位文人举办展览,展出的字画手稿售卖一空。董桥对字画的选择偏爱“精细”小件,而非快速升值的大作,他解释这源于对美独到的解读。他曾在九年前的嘉德秋拍中,通过《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专场,将部分藏品与读者分享。他的藏品中,尤爱张大千的画作,认为其有技巧、聪明、侠骨柔情,是“流连后花园的才子襟怀”。董桥的收藏,不仅承载了他的情感寄托,也让他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英国留学期间,董桥接触到更多老一辈人物,深受影响。他回忆起胡适演讲中关窗细节,感叹“震撼”之余,更感慨于民国的味道。与白先勇、苏雪林等文人交往,他感受到旧文化的亲身经历,与现在只能从书中了解的差别。董桥与余英时、林文月等人成为知己,共同守望着那个时代的记忆。
董桥的书法生涯始于童年,父亲的“童子功”与家族背景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英国求学期间,他用毛笔写专栏,通过写字保存对故土的观念。回归香港后,他重拾毛笔,每日练字,追求字的稳定性,认为字稳则命好。在72岁时,他从报业退休,每日练字,以此为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董桥的书法作品深受白谦慎赞赏,认为其融合北宋“尚意”书风、黄庭坚、何绍基、台静农等名家之长。他强调书法是个性的表现,选择喜欢的字型与风格,与个人审美观紧密相关。董桥认为,审美的提升可以依靠文化滋养,字是需要“养”的。
在晚年,董桥的生活简单而丰富,主要阅读英文书籍,偶尔观看大陆的电视剧。他完成了一本关于胡适的新书,并继续怀旧上个世纪的“旧时月色”。董桥固执地追求他所热爱的事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总是与那些美好的记忆紧密相连。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