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特佐为什么能贪马来西亚那么多钱
在2014年金球奖的璀璨夜色中,神秘的“我的朋友”刘特佐,马来西亚的Jho Low,这个名字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获奖感言中悄然浮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这个被称为“大马王子”的青年,16岁便已进入哈罗公学,毕业后更是以沃顿商学院的校友身份闻名,他的豪奢生活与人脉交织,与希尔顿、可儿等名流交往,甚至影响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行程。他的财富故事,远非表面上的奢华那么简单。
在沃顿商学院的日子里,刘特佐展现了超乎同龄人的商业洞察力。大三那年,他选择休学,投身中东,结识了外交官欧泰巴,凭借这位权贵的关系,他看到了不一样的投资天地。他瞄准东南亚,尤其是通过欧泰巴的桥梁,与中东大佬哈尔墩·阿尔·穆巴拉克的穆巴达拉基金搭上了线。不同于一般主权基金,穆巴达拉基金背靠阿布扎比的石油资源,这为刘特佐打开了国际投资的大门。
刘特佐敏锐地察觉到,国家资源是财富的催化剂。22岁的他决定效仿,不再局限于传统就业,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利用马来西亚的国家资源进行金融运作。他瞄准理查·阿兹,其父纳吉布在政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与阿兹的交情,刘特佐计划借助纳吉布的影响力,为自己铺设财路。
(4)布局与合作
2005年,刘特佐成立了赢吨公司,总部设在吉隆坡,紧紧抓住政府推动的外资引入政策。纳吉布的总理竞选为他提供了绝佳的时机,他与中东盟友欧泰巴联手,分析马来西亚的投资潜力,提出了一场5亿美元的大手笔。
然而,政商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刘特佐在政绩与个人利益之间抉择,最终选择了后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佣金上。然而,随着政局波动,他的资金链面临断裂。但刘特佐并未放弃,他通过曲线贷款,巧妙地借用新公司身份,成功获取了资金,开始大手笔购置建筑公司和竞标地皮。
偏离正轨的抉择
然而,刘特佐并未止步于常规商业道路,他选择了投机取巧。他放弃了竞标,转而成立空壳公司,瞄准主权基金,企图通过复杂的金融手段获取更大的收益。他在塞舌尔等地设立避税机制,发行无记名股票,巧妙地规避了实名制,通过三个空壳公司,将小公司包装得犹如巨鳄,引诱投资者上钩。
等待“猎物”
刘特佐的目标是那些看似“傻”却对金融规则不甚了解的投资者,他们有钱且专业,正是刘特佐瞄准的“冤大头”。最终,他找到了合适的目标,精心编织的布局只待时机成熟,一网打尽。
刘特佐的故事,是财富与权力交织的戏剧,他以独特的策略,成功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壤上挖掘出了财富的宝藏。然而,他的路途并非皆是阳光,每一个决策都决定了他与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这个“大马王子”的故事,引人深思,也揭示了财富背后的真实面貌。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