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综合考前冲刺必备名词解释(职卫)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4
21、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sickness): 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导致的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并能引发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主要发病部位在上肢末端,典型症状为振动性白指。22、暂时性听力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21、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sickness): 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导致的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并能引发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主要发病部位在上肢末端,典型症状为振动性白指。

22、暂时性听力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的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至原水平。

23、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 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环境,机体听觉器官敏感性降低,听阈可提高10-15dB,脱离噪声后对外界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即可恢复。

24、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较长时间停留在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听力提高超过15-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25、永久性听力位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 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听阈升高,无法恢复至正常听阈水平。

26、振动性白指(vibration induced white finger): 由局部振动引起的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又称职业性雷诺现象。

27、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28、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 tumor): 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隐期而患某种特定的肿瘤。

29、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定期(有计划)地、系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血、尿和呼出气等)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将测得值与参考相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其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

30、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机体与环境因子(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可测定的改变,这些改变必须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

3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32、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33、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值的一个总称。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或接触水平。

34、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OHS) :以预防为目的,对职业人群进行各种检查,连续性地监测职业从事者的健康状况,以便早期发现职业从事者健康损害征象的一种健康监控方法和过程。

35、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 由于本身的理化性质,对眼、呼吸道黏膜、肺泡上皮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的气态化合物。

36、赫恩小体(Heinz body):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经代谢转化产生的中间代谢物,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SH),使球蛋白变性。4个巯基均与毒物结合,变性的珠蛋白在红细胞内形成沉着物,即形成赫恩小体。

37、噪声(noise): 从卫生学的角度讲,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的或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

38、职业性噪声聋(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 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害,属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39、肢端溶骨症(AOL,acroosreolysis): 氯乙烯作业人员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指骨末端溶解性病变,早期表现为雷诺氏症,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局部皮肤(手及前臂)局限性增厚、僵硬、活动受限。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4/2/1180846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