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概论
社会医学,这门交叉学科,聚焦于社会因素与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旨在通过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最终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以及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社会卫生状况调查,掌握社会卫生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分析人群健康水平及其变动规律,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及促进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和措施,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社会分层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健康的一个关键概念。它通过获取社会价值的方式,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促进社会流动,是开放社会的特征。社会分层结构经历四个阶段:形成边界、内部认同形成、流动减少、社会排斥和阶层再生产。
基尼系数、贫穷、相对匮乏、社会排斥、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衡量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0.3~0.4为正常状态,超过0.4进入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危险状态。贫穷、相对匮乏、社会排斥描述了经济资源、收入和财富的不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分别从生存最低水平和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衡量贫穷状况。
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生命全程理论强调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可干预性和连续性。不同年龄阶段具有特定的疾病、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通过社会产生路径预防疾病,可以延长健康独立和自由发展的时期。文化包括认知成分、规范成分和符号成分,是普遍认可、传承的国家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社会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
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表现为恒常性与累积性、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的关系复杂,既包括改善营养、提高社会质量、增加卫生投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好处,也包括环境污染、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社会负性事件、现代社会病和流动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阶层、社会营养、社会发展、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人口发展等都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涉及人们自愿、长期稳定地增进体质、维持身心健康的活动,以及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的相对危险行为。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政策、环境、媒体、社区和组织层面的措施。
卫生项目评价
卫生项目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思路,包含形成项目概念、凝练目标、需求分析、时间安排、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内容,应遵循与经济社会和法律法规相适应、协调发展、公平与效率并重、系统性原则、灵活调节原则。项目计划制定步骤包括现况调查、需求分析、目标指标确定、策略方案选择、活动内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保障措施提出。卫生项目评价则系统分析项目目的、执行过程、结果、效益和影响,通过结构、过程、结果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性、系统性、可行性、结果导向和公平优先,以科学全面地判断项目价值,及时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社区诊断旨在清晰了解社区的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需求、现有卫生资源等,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和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内容涉及人群健康状况、自然与人文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社区组织和相关资源。
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关注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供给、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目的是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卫生规划、实施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增进人群健康,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研究主要任务包括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评价、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卫生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卫生系统经济学分析与评价、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与改进。
医疗保健制度
医疗保健制度涉及卫生费用筹集、分配和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途径。保险作为通过风险分摊进行经济补偿的机制,具有经济补偿的本质特征、合理预测和合同关系基础、补偿费用来源以及补偿结果为风险转移和损失共同分担的特性。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储蓄医疗保险是四种主要模式。中国医疗保健制度经历了历史沿革,包括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病防治
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与人群健康紧密相关,需要采用社会防治措施加以控制。社会病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危害性、复杂性、多方面影响等特征。
生命质量评价
生命质量是基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对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主观体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在病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评价人群健康状态及其主观体验。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包括综合性、主观指标使用、时变性等。评价内容涉及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等。评价方法包括选择量表、建立测量工具、运用工具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处理。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反映了人群的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评价指标、人口社会学指标、卫生保健服务指标、卫生保健资源指标等。医改的社会卫生策略强调卫生工作方针、卫生体制改革、改革保障、改革重点和改革方向,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