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理论知识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核心期刊和学者文章来深化理解。在准备相关考试时,选择几位学者的文章作为案例学习,能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德育知识。
大学生德育存在一些消极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人认为德育是从属智育的,强调德育在智育落实后的辅助作用。然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以育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虽然德育服务于智育,但不能因此降低其重要性,德育在培育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时,仅靠智育难以解决,必须通过德育工作引导。
其次,“法德论”的观点主张以法治代替德治和德育。虽然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但忽视德育和德治会导致教育目标偏离。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强调德育和德治才能培养出既有法律意识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放弃德育,仅仅关注法律遵守,将限制教育的意义,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不符。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其社会职能,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者,“智德论”的观点主张以智育代替德育。认为有知识、有智慧的人自然品德高尚。尽管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品德修养,但两者不能等同,智育有其特定任务,主要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能力。然而,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道德和世界观,也不能替代人的全面发展。智育与德育各有侧重,智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德育教师队伍的存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德育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抵消论”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难以抵抗社会消极影响。虽然社会因素对青年学生有较大影响,但学校德育有其独特优势。学校有较强师资力量、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利用社会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教育,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预防和抵制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在中国,社会上的光明和正气是主流,学校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在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德育的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