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牛奶事件
因为当地政府一味的追求量和行业规模,忽视了行业结构的合理性,没有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最终使乳业行业供过于求,产生资源浪费。
甚至有的企业亏损过多而破产。由于当时乳业行业的各种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调,企业的各种措施已无法改变亏损的现实,很多企业在达到亏损最小化时还是剩下很多鲜奶。所以出现了倒牛奶的滑稽事件。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
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
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扩展资料:
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人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如海南的容如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如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