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人文地理类杂志投稿推荐|《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杂志自1984年创刊以来,便以其深度和广度的视角,聚焦人文细节与生命跳动,成为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人文地理类大型期刊。秉持着人性、细节、常识、有趣的理念,该杂志通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与思考、文物古建、传统民俗与学术研究等多样化的栏目,深度挖掘和呈现丰富多彩的地理文化内容。
作为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办的期刊,《炎黄地理》拥有独特的刊号体系,包括国内刊号14-1368/K和国际刊号2095-6185,以及22-570的邮发代号,发行周期为月刊。其影响因子为0.02,是省级优秀期刊,字数要求为5000字起,查重标准为知网20%以下(不含20%)。审稿周期为1个月内,出刊周期则定于23年下半年左右。
《炎黄地理》收稿难度较高,但为了满足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对人文地理内容的深入需求,每期都精心编排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废除科举制度对女性群体的正面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逻辑,西周时期鲁北与胶东地区的王朝一体化,商周青铜器龙纹饰的龙文化体现,到满族姜尔佳氏的起源,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风土人情领域,《炎黄地理》深入研究了长沙弹词这一濒临消失的曲种,分析了三星堆遗址8号坑中青铜神坛上的古蜀人精神世界,探讨了青岛海洋文化的考古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旅游与思考栏目则聚焦于人文地理纪录片如何助推文化传承,现代文创产品如何融合三坊七巷文化元素符号,以及加强自然保护区现代化管理,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等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独特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与思考。
文物古建部分,该杂志探讨了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补关系,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开拓与保护,工业遗产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的历程与发展,以及红色革命见证之广州起义纪念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展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最新动态。
传统民俗方面,文章涉及四川广汉的“保保节”民俗文化,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贡献,以及从信仰和管理角度分析宋代民间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为读者展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
学术研究领域,则深入探讨了河南省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汤阴县跑帷子”的呈现,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治理的建议,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与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的楚文化之形成,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等学术前沿话题。
《炎黄地理》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更激发了读者对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等多方面深入思考的兴趣。通过与知乎画报等平台的互动,读者可以获取更多期刊动态,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人文地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