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宰均主要论著
陈宰均先生是一位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厚影响的学者,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论著中。他的早期著作涵盖了农业革命的重要议题,如在《东方杂志》的《中国农业革命论》(1921年,第18卷第24期)中,他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在中国的历史与影响。
《工化与农化》(1926年,甲寅杂志第1卷第29期)是他另一部早期作品,关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接着,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农化解》(1926年,第3卷第68期),对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陈孺平先生的译作也展现了陈宰均的国际视野,他翻译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内幕和冲突》和《欧洲列强武力对华的开端》(均出版于1926年,上海北新书局)揭示了当时国际形势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在科研领域,陈宰均专注于家畜养殖的研究,如《畜产学通论》(1928年,北京农业大学)、《牛种之选择——纯种乎抑杂种乎》(1928年,北京农业大学)以及《家畜遗传学原理》(1930年,北京农业大学)等,对动物育种和遗传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还编写了《养猪学》、《养牛学》和《养禽学》(均出版于1930年,北京农业大学),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家畜的养殖技术。
在营养与饲料方面,陈宰均撰写了《大麦蛋白质与米糠蛋白质之互补的功效》(1931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动物营养报告第四号),强调了合理配比食物的重要性。他的《西北之危机》(1932年12月24日,世界日报)则关注了西北地区的农业与社会问题。
晚年,他还将目光投向国际,翻译了《世界畜牧名著——饲料与饲养》(194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进一步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为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陈宰均,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我国农业院校中首次创设动物营养实验室,进行营养科学研究。翻译世界畜牧名著《饲料与饲养》,传播畜牧先进科学,是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他针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研究,对平衡膳食营养(蛋白质氨基酸)作出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