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一、伯特兰·罗素是现代思想界的巨擘,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探寻知识与真理,涉猎广泛,成果丰硕。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领域,罗素均有所贡献,著述达七十多部,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晚年的他,更是以文学作品著称,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是他的一篇思想随笔,展现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原文—罗素
对爱情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无法抑制的同情,这三种纯粹而强烈的情感贯穿我的一生。它们犹如狂风,在人生的苦海上任意吹拂我,将我带到绝望的边缘。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带给我狂喜,那强烈的情感让我愿意为片刻的欢愉舍弃一切。我追求爱情,其次是因为它能缓解孤独——那颗颤动的心在世界之巅,凝视着冰冷、死寂、深不见底的深渊。我追求的爱情,最后是在它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和诗人所想象的天堂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追求的,虽然它看似过于美好,但我最终还是找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渴望理解人的心灵,想知道星星为何闪烁,试图领悟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力量——数字如何主宰着万物流转。在这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将我引向天堂,但同情心总是将我带回尘世。受苦者的呼唤时常在我心中回响,饥饿的儿童,被压迫和折磨的人们,被子女视为负担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独、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我力不从心,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为它而活是值得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次经历这样的生活。
三、阅读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林语堂的话:“生命太美好了,我恨不得长生不死。”这反映了拥有知识后,对世界美妙感知、身心融合与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也是毕生努力后,心灵的美好感受。
20161002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