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繁体原文)
这个版本参考自老古1976年初版的《论语别裁》,只是志与岁去的志,改为意。
南老师《论语别裁》:
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的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 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 ,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 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 ,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
“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
“慆慢则不能研精”,“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 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这是说到慆慢所引出来的。
再回到本文 “慆慢则不能研精”,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躁”? 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岁了。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
看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