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的间隔是怎么确定
水分子之间的平均间距约为3×10-10m,假定此时水分子是一个紧挨一个的,若使水完全变为同温度下的水蒸汽,水蒸汽的体积约为原来水体积的1600倍,此时水蒸汽分子的平均间距最接近于
A.3.5×10-9m B.4.0×10-9m C.3×10-8m D.4.8×10-7m10-10 是10的负10次方 其他也是一样。
分子间距离指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平衡距离指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时的间距。当分子间距小于时表现为斥力,距离越小斥力越大。间距大于时表现为引力,距离增大时,引力先增大后减小,到无穷远时为零。
1、当r=ro(ro=10^-10米)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力为零,此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2、当r<r0时,随r的减小,F引、F斥都增大,F斥比F引增大得快,F斥>F引,分子力表现为斥力,r减小,分子力增大。
3、当r>r0时,随r 的增加,F引、F斥都减小,F斥比F引减小得快,F斥<F引,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
1、取向力
发生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的电性分布不均匀,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形成偶极。因此,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二个分子必将发生相对转动。
这种偶极子的相互转动,就使偶极子的相反的极相对,叫做“取向”。这种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2、诱导力
发生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之间。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由于极性分子的影响,会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诱导偶极,与原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这种诱导偶极间产生的作用力叫诱导力。同样地极性分子间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
3、色散力
当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位移,产生瞬时偶极。
而这种瞬时偶极又会诱导邻近分子也产生和它相吸引的瞬时偶极。由于瞬时偶极间的不断重复作用,使得分子间始终存在着引力,因其计算公式与光色散公式相似而称为色散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