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和孙中山有什么关系
中山装与孙中山的关系密切,这种装束不仅是一位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先驱所倡导,也是他亲自设计、推广的一项服饰改革。在中国的服装史上,这堪称一大创举,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汉族男子习惯将头发束于头顶,身着宽袖袍服。清朝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留辫的政策,统一穿着长袍马褂,尤其是辫子,成为民族压迫的象征,被外国人戏称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许多反清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欧美后回国,开始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蓄起西式发型,穿起西装。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其中包括“剪辫”、“易服”的改革。
孙中山在颁布的剪辫令中,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规定二十天内剪除净尽。剪辫之后,便是“易服”的问题。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的着装是一个重要问题,并就此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最终,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使上衣兼具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安全,可防止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伸缩自如的“琴袋”式样,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
孙中山还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参照西装裤的式样,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计的新服装,并亲自在各种场合穿着。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服装,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
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中山装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风尚。解放后,随着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发展,穿中山装更为风行。1984年元旦开始换装的“中国八三式警服”,主要构恩就是取材于这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山装。
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如今中山装和旗袍已经成为我国男女服装的代表。
中山装的形制有讲究,如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等,这些形制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间,看到日本学生所穿服装简单朴素、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