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同课异构评课
昨天下午语文组教研活动开展的是同课异构活动。分别由李老师和张老师执教《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母亲写的传记。课文部分主要记述了居里夫妇在简陋的工棚里用四年的研究终于提取镭的过程。从文体层面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从课型上来说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第一是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第二个是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用书建议用两个课时,那么放在公开课上就需要老师对课文教学做恰当的取舍重构。 李老师是抓住了传记文学故事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生动性来组织课堂教学。巧妙地把对人物精神和品格的体会穿插其中。张老师主要抓住人物的形象来组织教学,以学生六年级学过的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勾连课堂起始,再通过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和抓住关键点“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一看似矛盾的句子的分析来建构学生对人物精神品格的理解。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一条主线贯穿,思路清晰,结构紧凑,环节精简。符合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阅读课,总是能够将文体学习方法放在首位。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一篇,知一类”。对于传记来说,就要求学生既要明白其生动性,又要了解其真实性,要能读出传记写法的特点。因为两位老师在教学重点选择上不同,李老师在这方面指导得比较到位,张老师虽然没有强调但也涉及到了。这应该就是同课异构的意义所在。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语文课就失去了最本真的东西。”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于细节描写语句,品读句子中蕴含情味的词语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可能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比较少。老师的指导朗读有点不够。
本课虽然是自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为主,但是,公开课比较特殊,学生还没有学习前面的课文,没有习得相应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的讲解比较多,这也是符合学情的。而且,两位老师都指导了学生关注课下注释和阅读提示,很好地利用部编本教材的助学系统。
从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来说,李老师班的学生比较积极,敢于大胆的发言。李老师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答案,更请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同时,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相对来说,张老师班的学生因为公开课比较紧张,不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就比较多。
从两节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不愧是从比赛中走出来的骨干教师,课堂的把控都非常好,气场强大而有亲和力。让我反思的是,当课堂上引而不发时,最大可能还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不熟悉,老师这时候需要调整预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这样也许完不成预设任务,但,学生可以真正学到一点东西,这也许才是有效的课堂,才能体现“一课一得”的理念。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