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3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有三种主流观点,供参考。第一种是以朱德熙、高明凯等语言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汉语没有形态。第二种是吕叔湘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第三种是以方光焘、胡裕树为代表,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不像印度、欧洲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有三种主流观点,供参考。

第一种是以朱德熙、高明凯等语言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汉语没有形态。第二种是吕叔湘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第三种是以方光焘、胡裕树为代表,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

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不像印度、欧洲等语言那样,人称、时态、词性等的变化有明显的标志。朱德熙先生这里所说的形态是比较狭义的时态,确切的来说是指每个单词在构造时结构的变化规律,它和语法、构词方法等有紧密的联系。而在汉语里,在表示时态、人称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是通过一些字词的重新组合来表达出此类意思。

吕叔湘先生认为:由于汉语中没有特别严格的形态变化,因此特别容易出现歧义。在吕叔湘先生看来,所谓“特别严格的形态变化”指的是像英文里那样,要表示过去式,一般只需在动词后添加“ed”;表示进行时,一般只需在动词后添加“ing”等;但是他并不否定汉语里有类似于形态变化的词语,经常出现在汉语词语后的“子”“头”“儿”等。他认为即使这些算得上形态,但并不能说明汉语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对发达的形态,因为汉语中出现形态的变化是少之又少。因此,准确地说应该是:“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有形态变化,但不丰富。比如汉语中某些动词和形容词能够重叠,这就是形态变化。但这种形态变化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重叠。

方光焘先生认为:如果把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欧语言中的形态,另一种是汉语中的形态,那么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他认为,形态是一种比较有标志性的表现形式,有明确的结构构造规律,有较为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的形态”了。我认为,方光焘先生提出的广义的形态有助于整合汉语中复杂的语法体系,既然汉语中缺少形态,那么就只能通过广义的形态来辨别词性、时态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3/2/1150521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