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知识百科
火把节是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都会庆祝这一节日。不同的民族庆祝火把节的时间不同,大多数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活动内容包括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和选美等。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有一个关于阿南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有相似之处,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交叉衍变。
彝族的火把节起源传说中,大力士阿体拉巴与斯惹阿比摔跤,斯惹阿比被摔死后,天神恩梯古兹派蝗虫破坏庄稼。阿体拉巴用火把驱赶蝗虫,保护了庄稼。
拉祜族有一个传说,讲述了山上住着善人和恶人。恶人吃人眼,善人用蜂蜡引诱恶人,最终将其烧死。因此,拉祜族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在彝族、纳西族、基诺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节日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祖、分享食物、击石取火、祭火、游走田边、选美、社交和商贸活动等。
汉族中仅有江苏南通地区会在冬至日举行火把节,人们拿着由稻秆制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绕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把节的第一天是祭火,人们宰牛杀羊,集体分享食物,并祭祖。晚上,人们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点燃圣火,由毕摩诵经祭火。家家户户大人小孩接过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以驱虫。
第二天是传火,人们聚集在祭台圣火下,进行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等。最重要的活动是选美,按照传说标准选出美男美女。夜晚,人们手持火把,竞相奔走,形成巨大的篝火,尽情歌唱、舞蹈。
楚雄彝族的火把节歌种包括《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和《火把节祭歌》。这些歌调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演唱,具有特殊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彝族火把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每年,各地彝族群众都会欢庆火把节,跳起民族特色的歌舞,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吉祥。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