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跟现代一样都是每天三餐吗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3
古代的人们,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是一顿两餐的,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日三餐,是因为风俗的变化和生产力的飞跃才得以普及的。那么,古代为什么是一日两餐呢?一,古代的生产方式、作息时间决定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

古代的人们,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是一顿两餐的,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日三餐,是因为风俗的变化和生产力的飞跃才得以普及的。那么,古代为什么是一日两餐呢?

一,古代的生产方式、作息时间决定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饔即每天的第一顿饭,也叫“朝食”,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进食;飧是每天的第二顿饭,一般是下午四点左右进食,也称为“哺食”,就是晚饭。

在远古时期,人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是渔猎、采摘,即使发展出了耕作,也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作。很显然,这种普遍的劳作方式,吃两顿饭更符合生活作息时间。

同时,古代夜间缺乏娱乐、一些城市还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久而久之,一日两餐便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固定下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有地位的贵族,都实行一日两餐。

即使是今天,在我们中国许多地方,依然有人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一日两餐更经济

粮食问题一直农业文明的命脉,古代没有农药、化肥,没有优良的种子,缺乏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粮食产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并且,古代的自然灾害、战争人祸是相当频繁的,导致劳动人口大量减少,许多乡村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粮食问题在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粮食的产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谁能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谁就能称霸天下。

由此可见粮食的珍贵。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天两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粮食,吃完就上床睡觉,也能够保存体力。

在很大程度上,一日两餐是为了节约粮食而已。我们今天能够一日三餐,主要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不再为缺粮而担忧。

三、一日三餐何时出现

事实上,一日三餐甚至是四餐,在贵族中一直是存在的。他们除了两顿正餐外,还有茶点、零食、水果、肉干等,作为正餐的补充。

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只是由于风俗习惯的原因,依旧把早九点、晚四点的两顿饭称为作为正餐而已。

贵族不用为粮食发愁、食物供应充分,他们有条件去吃一日三餐。很显然,一日三餐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进食方式。两顿饭之间间隔五到六个小时,食物正好消化完毕,人会产生饥饿感,促使人们去进食。

一天丙餐,间隔太长,晚上饿得相当难受,一日四餐,则有点撑,三餐刚刚好。所以在贵族中早就形成了一日三餐。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当然,也有人讲究“过午不食”,倒不是因为吃不起三顿饭,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

结语:事实上,我们能够不为粮食发愁,能够吃饱饭,也没有多长的时间。

放眼全球,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少地方的老百姓缺乏粮食,一些长期战乱的地区依旧会发生营养不良、饥饿等等。

从这一点来看,给予袁隆平多高的荣誉都不过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3/2/1146440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