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3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虽然苏东坡酷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虽然苏东坡酷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终于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所谓“年轻气盛”,年轻人心高气傲并不足为奇;所幸苏东坡此后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虚心为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是苏东坡《晁错论》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过。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当然和他的才气、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这是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苏东坡一生坚持己见,不趋利避害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绝不随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马光当政时都想极力拉拢苏东坡,但他不为所动,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认为不对就一定会反对、决不妥协。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6、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被贬岭南,有人问他“试问岭南应不好?”苏东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排解心中的苦闷,提倡顺其自然,对于人生的困顿能够安之若素。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体现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扩展资料:

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2、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3、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4、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5、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轼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3/2/1142312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