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概述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阶段,以磨制石器为标志,开始于约1万年前,结束时间从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一时代的特点包括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出现农业和养畜业。新石器时代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差异显著,如西亚、北非和欧洲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农业起源最早,金属器的出现也早于其他地区,进入文明时代较早,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特色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丰富稻谷遗存和骨耜等农具,大溪文化中的稻作农业发展显著。晚期出现小件铜器,聚落和城址形成,房屋分间大型化,陶器轮制,精美玉器和武器增加。
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并行,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普遍铜器,最早城址,分间式大型建筑,白灰和土坯技术,精美玉器,财富与社会分化预示文明社会。
遗址发现: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最早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约6000至7000年,包含人工栽培水稻、榫卯木构建筑、动物饲养等。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1976年发现,证明6000至7000年前长江下游存在进步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并列为中华文明发源地。
文化特征:陶器以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盛行绳纹和几何图样,石斧、石锛、骨耜、骨针、木矛等工具特色显著,干栏式建筑遗迹。
分期与年代:早期约前5000年至前4000年,晚期约前4000年至前3300年,陶系、器形、石器变化明显。
农业与家畜:河姆渡遗址内发现大量稻谷遗存,属晚稻型水稻,与马家浜文化稻谷同属中国最早栽培稻,证明中国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
扩展资料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建造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