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战、贵族之战、礼仪之战,缺少血腥气息的战争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导语:战争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再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彼此之间的搏杀,更是双方之间一场包括使节来往、礼仪相示的较量。在我眼里,我国春秋时期的战争可谓是数千年来战争的范本,春秋争霸之战,展现出的风范,远非战国以及封建时期血腥战争所能比的。孔子曾言春秋时

导语:战争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再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彼此之间的搏杀,更是双方之间一场包括使节来往、礼仪相示的较量。在我眼里,我国春秋时期的战争可谓是数千年来战争的范本,春秋争霸之战,展现出的风范,远非战国以及封建时期血腥战争所能比的。孔子曾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是在我看来礼崩乐坏始于三家分晋之时,也就是战国之始。春秋之时的战争更多的是礼仪之争,各国贵族之间的战争,少了些许血腥,多了一些礼仪,每一场战争,都如同一场艺术,值得我们去揣摩,去观赏,春秋之战不是单纯的杀戮。

1、声望之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存在着一种声望之争,大部分发动的战争,其目的不是为了攻伐土地、也不是为了掠夺财物,很多时候是为了争夺一个声望,一个高于各个诸侯国的声望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是各个诸侯国的名义上的共主,也就是所有诸侯国的老大。然而自东周开始,周朝衰微,周王室衰落,虽然名义上依旧是各个诸侯国的共主,然而对各个诸侯国的掌控已然无法和之前相比。

而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争霸战争,也就是继周王室之后的新的"共主",但是这个共主依旧无法取代周王室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影响力上却超过了周王室。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这个诸侯"共主"的地位,开始了征战,如秦、晋、楚、齐等国,先是吞并了周边的小国,随后开始长久的争霸战争。

其实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像是同一个家庭中的众多子女争夺老大之位一样,原有的家族掌权人衰退了,其他的家族翘楚,便开始想方设法的去争夺这个位子。各国君主纷纷对国内进行改革,增强自身实力,对外各国之间展开斗争。

这种斗争在西周时期是少见的,但是东周以后,周王室的权力衰落,虽然依旧是天下共主,但是其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依然没有。甚至开始出现违制行为,周天子的使者在诸侯那里受到冷落,诸侯不再按时朝贡等。

2、诸侯称霸

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的基础之上,春秋争霸拉开了帷幕。 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桓公的主持之下,任用管仲等人贤才,施行军政一体的体制,在加上齐国原本就是东方大国,迅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大国。同时高举"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举行会盟,带领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抗击北方少数民族。而且针对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齐桓公联合多国,一同南下征讨楚国,并且以楚国长久不向周王室进贡为由,迫使楚国屈服。 至此齐国奠定了春秋诸侯国之首的地位,并且开创了会盟的制度,使得之后每当出现新的霸主,都会进行会盟。

自齐国开始,便拉开诸侯争霸的局面,宋、晋、楚、齐国,以及南方地区的吴、越等国,都先后参与到了诸侯争霸之中。但是楚国由于处于南方,一直被中原地区的诸侯排斥,因此楚国历代统治者励精图治,不断发展。楚庄王甚至北上至周地,询问象征权力的九鼎的大小,可见楚国实力之强。

而伴随着诸侯争霸,各国之间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原地区,齐、晋鞍之战,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城濮之战;在南方地区有吴越争霸发生了长达两代的战争。 除了吴越之战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战争较为残酷外,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则处在一种仪礼之争,战争的杀戮往往次之,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战争使得对方臣服于己。

1、贵族战争

为什么说春秋争霸的战争是贵族战争呢,因为在春秋时期仍旧是奴隶 社会 ,西周分封的时候有着明确的阶级规定,周天子是诸侯的共主,分封给诸侯土地,而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士。而诸侯、卿大夫、士所享有的权力便是其土地上的平民和奴隶。

而春秋之时真正参与到战争中进行作战的是贵族,因此春秋之时士兵地位最低也是士,乃是贵族,而平民和奴隶只能成为辅兵,用于携带粮草,保证后勤供给。 这一点和古希腊时期城邦制度时的战争情况很像,古希腊的民主其实是贵族民主,真正参与到政治中的是贵族,享受权益的也是贵族,因此他们也是战争时最主要的战士,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等都曾亲自参与战争。

因此我们会发现春秋之中发生的战争鲜有大规模伤亡的,因为往往失败的一方虽然被打败,但除了在作战中死去的士兵,其余活下来的士兵会受到非常优渥的待遇,如果是主帅被俘虏,胜方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地位以及待遇 。而起春秋时期没有骑军,往往依靠的是车战,而且士兵又是以贵族为主,人数不多,每次两国交战真正参与的人数可能加起来不过数千人。

一乘战车之上是三人,配备相当数目的步兵。 在《诗经·采薇》中写道: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说的就是步兵依靠在战车之旁作战 。而且当时万乘之国便是大国,是可以和周天子相媲美的军事实力,其兵力也难以超过十万,因此两国交战之时,真正投入一场战争的兵力可能也就数千人,甚至可能只有数百人。

2、礼仪之争

孔子说春秋之时礼崩乐坏,但是实际上与战国时期重则屠城灭国的战争相比,春秋之时的战争依旧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应有的战争礼仪。 首先就是要师出有名,齐桓公之所以成为了第一位春秋霸主,就在于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这个口号之下,越来越多的诸侯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而且齐桓公率联军讨伐楚国的时候也是以楚王以及多年未向天子纳贡为由,认为楚国不遵守礼制,不尊敬周天子。楚王自知理亏,不得不承认了齐国的地位。

而且当时两国交战,师出有名之时,也许派去使节,递交战术,使节代表的国君,因此即便双方是敌人,也需要以礼待之,给予应有的待遇,随后双方约定好决战的地点、时间。例如齐、鲁长勺之战,双方对阵于长勺,排兵布阵之后,才开始准备进攻,而且双方并没有直接进攻,先是击鼓提升士气,最后双方才发起进攻。

春秋战争极具尊卑关系 在战争之中遇见敌国君主,一定要行礼问好 ,即便是打败了对方,俘虏了敌国君主,也不得捆绑,也依旧要以君主之礼待之。晋、楚两国在一次战争中,晋国主将多次遇见楚王,不得不多次停下来,向楚王问好。这种奇怪的礼仪在现在看来,可谓啼笑皆非,难以理解。

1、春秋落幕

然而这种极具礼仪风范的战争形势只存在于春秋时期,所谓春秋争霸,其目的在于争夺霸主地位,使得各国承认其影响力以及领导力,战争不过是其实现的一种途径罢了,甚至说只是其中不重要的一种途径而已。 因为在春秋时期的各国领导人贵族看来,身为华夏之人,,同室操戈已为大耻,如果再过分杀戮,那就是违背礼制的。

但是这种状态,伴随着最后一个称霸诸侯国越国登场之后,彻底结束了,吴越争霸已经明显超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争霸,具有鲜明的战争色彩。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中写道,战国自赵、赵、魏三家分晋开始,但是我觉得自越王勾践灭国吴国之时,战国的兼并战争便开始了。

兼并,就是战国与春秋的最大区别,春秋之战只是为了实现霸主地位,总的来说战争只发生在两国的边境地区,即便攻入一国之内,也不会对民众产生大的影响。但是战国的兼并战争则演变为一种不可控制的征伐战争,目的在于灭亡他国,得到他国的土地和资源。春秋之时,战争不过是实现霸主地位的一个途径而已;到了战国,战争成为了唯一的途径。各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大规模作战时有发生。

2、贵族的落幕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得血腥杀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阶级的更替。春秋贵族统治的基础是以井田制所形成经济形势,以及阶级基础,奴隶时期生产生存的工具。 但是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 社会 的基础被打破,平民阶层开始壮大,贵族的统治自然开始被瓦解。

贵族之间的战争,是以礼来规范的,一举一动都合乎礼法,不可肆意而为,这种状体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决斗具有相似性 。春秋时期的将领,大多是贵族出身,鲜有平民为将的,如齐、晋鞍之战中晋国将领郤克出自晋国世卿家族,乃是国姓——姬。到了战国时期,将领的出身便不再受到限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便是在秦王起用平民为将的过程中崛起的。

因为平民阶层的崛起,平民开始成为军队的主力,原先所规范贵族的礼仪等便不再适用,即便国君倡导,让士兵学习礼仪,但是出生所形成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 而且战国时期,大多施行军功爵制,唯有军工,才能让人晋升,地位提高,而军工哪里来,唯有战场上杀人而。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的战争常常发生屠城灭国的原因,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可谓惨烈之极。

总结: 春秋之战,更多的向我们展现了何为贵族,何为贵族精神,战争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实现某些事情的一种途径而已,而非唯一途径。周朝以礼治国,西周数百年的礼制,臻于完善,使得其所统率的各个诸侯国也奉行着礼制。一场战争,既要互派使节,约定时间、地点,战争之时还要等双方摆好阵势,一方败逃,追击的一方不得肆意杀人,被俘虏者,会受到敌国的优待……这些规范,看起来如细枝末节,极为繁琐。 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贵族精神,却是在之后数千年中,从未再出现过。贵族精神不是一种古板的、偏执的理念,而是一种待人接物,不论何时,都未曾失了仪态的心态。

参考资料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2/2/1139337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