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定义
物理八年级上册涵盖了丰富的物理现象与原理,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如何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以及声的利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其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相当于1224km/h。
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涉及鼓膜、听小骨及听觉神经,这些组织将声波转换为大脑可识别的信号。耳聋分为神经性和传导性,前者难以治愈,后者通过医学手段可恢复。骨传导是指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至听觉神经,形成听觉。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取决于振动频率,响度与振幅相关,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可闻声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高于20000Hz为超声。
噪声对人们生活造成干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dB;为确保休息和睡眠,噪声应控制在50dB以下。
减弱噪声的方法包括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以及在人耳处减弱。声可传递信息,如超声波用于探测海底深度、判断雷声距离、检查身体等。声还传递能量,例如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击碎结石等。
光现象涉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速为3×108m/s。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等大、等距、垂直和虚像。凸面镜和凹面镜分别对光线产生发散和会聚作用。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是指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光,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
光的不可见形式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力强,可用于烘烤、遥控和拍照等。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于杀菌和防伪。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凹透镜则发散光线。凸透镜的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等。
眼睛的调节功能依赖于晶状体的厚度和眼球的长度。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分别为使用凹透镜和凸透镜。显微镜和望远镜通过两组透镜实现对小物体和远处物体的放大。
物态变化包括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温度计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使用时需注意量程和分度值。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则会发生变化。汽化和液化涉及吸热和放热过程,影响因素包括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
升华和凝华也是物态变化的一部分,升华是指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凝华则是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电流和电路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荷的摩擦产生了静电,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电荷的性质。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
电流的强弱用安培为单位测量,电流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