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做题的时候不会,一看答案又会,这是因为什么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面对一个难题时感到无从下手,但一旦看了答案后,却似乎豁然开朗,觉得题目变得简单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层次的学习者中,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乃至成年人在自学新知识时都可能遇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 认知心理学角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大脑需要调动大量的认知资源来尝试解决问题。这包括理解问题、回忆相关知识点、构建解题框架等。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可能导致解题失败。
问题理解: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知识储备:相关的知识点记忆不牢固,或者无法迅速回忆起来。
解题策略: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或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
2. 思维定势
人们在长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倾向于使用熟悉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当遇到新颖或复杂的问题时,原有的思维定势可能无法直接应用,从而导致解题困难。
3. 答案的作用
答案的提供相当于给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帮助学习者跨越了上述的认知障碍。通过答案,学习者可以:
理解问题:答案通常包含了对问题关键信息的解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题目。
补充知识点:答案中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可能会提醒学习者某个他们忘记或不熟悉的知识点。
提供策略:答案展示了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坚持并成功解决问题。然而,当个体连续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可能会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解题能力。查看答案后,个体可能会因为“原来我也能解出来”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在未来的解题中表现得更好。
5. 如何改善
要改善“不会做,一看答案就会”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巩固和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调动相关知识。
培养解题策略:学习和掌握多种解题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提高问题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小步骤逐渐挑战更难的问题,积累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主动求助与讨论:在遇到难题时,主动寻求老师、同学或其他资源的帮助,通过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总之,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逐步减少对答案的依赖,提高独立解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做题时“不会做,一看答案就会”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