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诗经》中“十五国风'的编排次序有没有内在逻辑
在探讨《诗经》中“十五国风”的编排次序时,我们首先需明确答案是肯定的,即“十五国风”是精心编排过的,而非杂乱无章的随机收录。
不论孔子是否为《诗经》编纂者,成型的《诗》必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因此,“十五国风”的编排次序肯定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主要基于各诸侯国的重要性和正统性,而非地理位置。
“十五国风”的排序至少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天见到的排序: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另一种是季札在鲁国观乐时的排序: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从前往后看,排在第一位的《周南》被视为“王者之风”,被尊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排在第二位的《召南》被视为“诸侯之风”,与《周南》地位相近。
自《召南》以下,排序情况变得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季札观乐时的记载提供了线索。《周南》和《召南》的排序毋庸置疑。接下来的《邶风》、《鄘风》和《卫风》实际上是卫诗,虽然在今天印象中,卫国可能显得不起眼,但在当时,它是一个重要的大国。《王风》指的是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正统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郑风》和《齐风》分别代表了郑国和齐国,前者为姬姓王族所建,后者为姬姓之外的功臣所建。
最后,排序争议较大的是《豳风》、《秦风》、《魏风》和《唐风》。《豳风》被视为周王族的“龙兴之地”,地位特殊,从象征意义上讲十分重要。然而,在今天的版本中,《豳风》被放在最后。这可能与豳地在东周初并入秦国版图的历史事实有关,也与《豳风》歌谣年代久远、质朴无华的特点相关,以“返璞归真”的《豳风》收束十五国风,正好与《周南》开篇的高贵典雅形成呼应。
总结起来,“十五国风”的编排次序遵循了几项原则:首先,“正风”高于“变风”,《周南》和《召南》全部由“正风”构成,地位最高;其次,王族(姬姓)公国高于外姓公国,公爵国高于其他等级的诸侯国,大国强国高于小国弱国;再次,与周王室核心统治区关系(包括地位位置、亲缘关系和战略位置)近的,排序相对靠前,远的排序相对靠后;最后,对华夏民族贡献更大、声名更显著的排序靠前,贡献小、声名低微的排序靠后。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