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历史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求学的地方。他于十二岁那年进入这里,直至大约1898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总计六年。
如今,三味书屋的一切依然保存完好,犹如鲁迅回忆时所描述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块匾额和画作,在解放前散失,解放后才由党组织找回。
当年与鲁迅一同念书的同学中,解放初期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他们按照回忆,使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内,仿佛是旧时中国客厅的模样,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显得颇为奇特。学生的座位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方放着一张略低的椅子。这里光线昏暗,空气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仍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是鲁迅幼年手刻的珍贵木刻文物。据说,鲁迅曾因迟到被塾师责备,便在桌上刻下这个“早”字,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堂屋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楷体字,传说为清代书法家梁同舒所书。梁同舒以耿介、工书著称,晚年名满天下。他为三味书屋题写的不仅有匾额,还有堂屋中的抱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书屋瞻仰,并题诗纪念:“我亦甘为孺子牛,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腊梅树。”
小故事中,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在此学习近五年,始终坐在书房的东北角,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如今,这张木桌仍放在鲁迅纪念馆内。
鲁迅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家庭日渐贫困。鲁迅频繁到当铺卖东西,然后在药店为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上课。老师批评鲁迅迟到,鲁迅没有辩解,低着头回到座位。第二天,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以提醒自己不再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故里,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另外,鲁迅面对“矮赖胡”私塾先生的惩罚,勇敢地采取行动,保护了其他学生免受不公的对待。这展示了鲁迅的正义感和对教育公平的坚持。
我们不应将鲁迅先生过于现代化,他虽然受到西方影响,但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在精神层面产生了共鸣,显示了他对具体传统道德的尊敬。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如果他能活到今天,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
传统,如同血脉深处让人赖以生存的存在,鲁迅先生作为启蒙教师与同胞的代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并非只有文字的优美和修辞的高超,而是精神的暗合与共鸣。
扩展资料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