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到底是从什么角度“劝学”的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吴春来高中刊》)一文否定了教参的观点:本文第一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第2段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3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不妨对教参解析部分作这样的修改:本文第一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完善自我”这一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2段从“学习需要学会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这一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3段从“学习需要坚持不懈、专一”这一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至少有这四点及其具体的论述,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如果按照柴老师的解释,他以为文章第1、2段都是从学习方法即“怎么做才不会让学习停止”的,那么荀子的逻辑是有明显错误的,连基本的要学习的原因都没阐述,怎么就要谈及方法呢?大家都知道荀子的文章以“说理绵密”而见长的。这里,要么是荀子的逻辑出了问题,要么是柴老师的逻辑出了问题。我的答案是柴老师的逻辑出了问题,原因有二:也许有人说,如果先谈方法,后谈原因也未尝不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请我们仔细阅读《劝学》全文而非选段,我们发现从第1、2段后,荀子一直没有阐述原因啊,此为其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不断的学习和教化来矫正,所以开宗明义后,接着说“青青于蓝”和“冰寒于水”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关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区别,我是赞同柴老师的观点的,这里不再赘述。那么文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教参认为讲的仍是学习的意义,而柴老师说的是学习的方法。若单单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君子博学”跟“日参省己”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存在了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柴老师才提出“木材必须以墨绳的标尺来检查自己是否笔直,金属必须以磨刀石的标准来反思自己是否锋利,人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柴老师看来,“日参省己”,就是学习方法,这样理解,是不合乎逻辑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这是一个类比论证,由“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类比推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若按类比推理理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已经讲了“博学”,就不存在学不学的问题,而是要关注继续不继续学的问题了,换言之,就是要强调不断学习的意义,我们也许都见过这样一段话“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运用的也是类比论证,强调的是“真诚”与“友谊”的关系,而非“花朵”“绿荫”“硕果”“飞雪”与四季的关系。当我们读到教材编者删掉的一句话:“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推断:“不登高山”,意味着以前登的是低山,“不临深谿”,意味着以前临的是浅谿,“不闻先王之遗言”,意味着以前闻的是一般人之言。所以,要想“知天之高”“知地之厚”“知学问之大”就必须要不断学习,那“日参省己”也正是这个意思啊。教参以为是从学习方法(积累和坚持)和态度(专一)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而柴老师以为是从“学习需要坚持不懈、专一”这一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对教参的观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先让我们把文章第3段补充完整来阅读:“……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我们可以看出,补充的部分依然是承接上面的内容,重心落在“故君子结于一也”,基于此,所以柴老师以为此部分“在于论述学习要坚持、要专一”。单从柴老师强调的“要坚持、要专一”来说,既然荀子在此段强调的是要“专一”,为何柴老师同时要把“坚持”与“专一”等同在一起呢?“专一”与“坚持”毕竟是有区别的,看来柴老师的逻辑还是存在问题。从《劝学》全文来看,第3段理应讲的就是“专一”,那为何荀子说要“积累”“坚持”呢?如果我们从概念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切都好办,专一的内涵就是干事情一心一意的一种精神或态度,那么它的外延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是积累上的专一、坚持上的专一、用心上的专一。若进一步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讲的积累,是从数量上来讲的,所以,专一可以指“数量”积累上的专一,讲到坚持,是从“力量”使用上来说的,所以,专一可指“用力”上的专一。故,第3段,荀子是从用量、用力、用心上来谈专一这样的学习方法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妨对教参解析部分与柴老师的观点作这样的修改:本文第一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从学习和不断学习的意义上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2段从“学习需要学会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这一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的是外在条件。第3段从“学习需要积累、坚持、用心上的专一”这一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的是内在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