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现实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问题的家长还真是不少,而孩子真的出了问题,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的也大有人在,因而,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及早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使隐患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家长应该掌握的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看出来,多数情况下不易被发现,而是需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才能看出端倪。下面就介绍几种观察孩子心理行为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一、目光
观察孩子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几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味觉占1%。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中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辅助作用。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泼的,而且说话时无拘无束地和你目光相遇。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滞,而且尽量回避你的目光,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也可以看他说话的情况,孩子平时说话不会吞吞吐吐,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表明他心里有了矛盾。
二、深入交谈
观察不一定全面、准确,还应该有必要的谈话。在谈话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触痛点”。例如,他不愿谈某门功课的情况,便可以估计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可能有了问题,这便可能是他的“触痛点”,这样就可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方向。对已经显露出情绪郁结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对立与顾虑,可以先安慰再谈话。
三、全面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作凋查,通过调查他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弄清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因此,在调查时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被跟踪、被监视的感觉。
四、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交谈与调查.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病”所在。大部分孩子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其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调节改善心理状态,使孩子尽快摆脱束缚孩子心灵的阴影,去除不良心理状态。
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以谈心为主。为了增加效果,谈心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即先把要说的道理想清楚。家长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很有条理地说出来,说得令人信服。因此,有所准备很有必要,然后跟孩子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谈话过程中,不要怕孩子反驳,孩子在反驳中能说出更多的心里话,谈话便会更有针对性。有些谈话,如果针对性强,指向性强,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未必,这就需要等待,因为谈话后孩子可能要有个思考过程,或者要有个心理恢复过程。要预计到孩子可能有这个过程,应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过程。在等待期间,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心理医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必要时及早就医
一、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二、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三、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四、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五、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六、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七、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八、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 情感 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去多陪陪他们。去深入他们的内心。愿意去了解他。并去理解他。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里。绝大部分父母都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没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样错误的。以下就给告诉大家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得心里世界。
一。我们要做孩子得聆听者。
聪明的家长是不会去多孩子说太多。而是自己去聆听孩子得想法。孩子说的话。不要刚开始就给否认了。多给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机会。而不是一味严厉的要求他。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聆听孩子得想法。孩子才会乐意向你倾诉。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里世界。
二。 对孩子说的话给你一定的表示。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话。你面无表情,漠不关心,我想下次他在有啥事也不会跟你说了。久而久之就会有心里隔阂。也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所以当孩子跟你说话时。面部一定是要肯定的表情。或者一个微笑,让孩子能够看到你微笑是对孩子得一种肯定,这样孩子才会乐意诉说自己的想法。
三。一定要听孩子得解释。
孩子做错事了。一定要给他解释的机会。而不是上来就是一顿严厉的说教。那样反而会让孩子畏惧你。以后有什么心事。都不回跟你说了,做错事了不怕,听完孩子的解释。然后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改过自新。你才能更好的去懂他。
四。多参加一些亲子互动 游戏 。
如果你要想走进孩子得心里。就要跟他一起玩 游戏 。不是随便玩 游戏 。而是去找那些亲子 游戏 。需要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完成的 游戏 ,这样你的孩子会从中得到启发。并更喜欢和你们在一起。走心孩子得内心不就是轻而易举了么,
以上四点只是方法,对于孩子。不要太过于否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去听一听孩子得想法。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不要觉得他们小。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2.陪孩子一起做 游戏
可以说孩子的生活就是 游戏 ,而大部分的 游戏 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精神活动,包含着这种精神活动的孩子的行动,就是孩子的所有“反应”或者“活动”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孩子这些反应,进而来了解孩子的心理。
3.通过老师、同学来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愿或者不想和家长提及的问题,回避的问题。比如早恋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敏感,孩子懵懵懂懂,父母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把握住大的方向。
4.就是和孩子做朋友。作为大人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孩子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真正的把我们的角色转变为父母和朋友的角色。这样孩子有什么事情回和我们一起商量。
以上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