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很冷,清朝的乞丐是如何挺过去的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统治集团腐朽不堪,人民群众苦不堪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以首都北京为代表,在这里,你既能看见一排排气势恢宏的豪门大宅,和身后跟随着一众奴仆的王侯公卿;也能看见低矮破败的房屋,仿佛风一吹,它就会倒塌,而这脆弱的屋子里,住着衣不蔽体、食不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统治集团腐朽不堪,人民群众苦不堪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以首都北京为代表,在这里,你既能看见一排排气势恢宏的豪门大宅,和身后跟随着一众奴仆的王侯公卿;也能看见低矮破败的房屋,仿佛风一吹,它就会倒塌,而这脆弱的屋子里,住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人,这屋子是他们唯一的避难所,他们在城里苦苦挣扎着活下来。

再后来,战争打响,这些可怜的老百姓甚至连家都无法拥有,他们被迫流浪、乞讨,被赶到更远的郊区地带,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每天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一些颇有良知的人站了出来,他们自发出钱,在北京的边缘地带盖起了低矮的土房,并给里面放上床单被褥,提供给这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让他们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鸡毛房”。

鸡毛房,顾名思义,充满鸡毛的房子,是清朝末年出现的贫民救济组织,但凡是无处栖身的人,都能来这里过夜。在《批本随园诗话》中记载道:“京师鸡毛坑,专为乞丐而设,冬夜无火,以鸡毛围身,相倚而睡。鸡毛每筐值一二文,店钱则四文而已。”

一般来说,鸡毛房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城的边缘地带,均为低矮落败的屋子,屋内没有桌椅板凳等家具,只有满地的鸡毛,等到晚上,无处栖身的流浪汉和穷人们便会赶来鸡毛房,在这个“羽毛的海洋”里过夜。

为了让他们度过一个相对温暖的夜晚,屋主人会在鸡毛房的屋顶吊一个由鸡毛做成的大被子,等晚上鸡毛房满员了,他们便利用滑轮装置,把上面的鸡毛被子放下来,它很大,大到可以覆盖住整间屋子。

在这“以鸡毛为被,以鸡毛为席”的屋子里,密密麻麻睡满了广大穷苦人民,他们相互依偎相互取暖,熬过了无数个寒冬,活了下来,当年被称为“江西四才子”之一的蒋士铨在亲眼目睹鸡毛房后,写下了一首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宫豕栅略相似,禾秆黍秸谁与致。

从蒋士铨的诗中可以看出,即使是这样简陋的鸡毛房,仍然是采取“收费制”,当年清末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先生曾专门对鸡毛房进行调查,他发现,每天天亮以后,都会有专门的人来叫醒鸡毛房内的人,然后此人便站在门口,向每一个宿客收取一文钱,且不论对方是婴儿还是成人,美名其曰“一视同仁”。

那么既然是慈善救济组织,为何会收费呢?其实在当时,一文钱并不算多,即使是乞丐和流浪汉,乞讨一天也能得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鸡毛房被一些人长期霸占,当成自己的家。这一文钱便是象征性收费,告诉大家救济并不是毫无原则。

为了这并不算多的一文钱,这些乞丐、流浪汉们白天就要努力乞讨,这样才能保证当天晚上能在鸡毛房里买到“温暖的一夜”,即使条件这样艰苦,当年的老百姓们还是笑着安慰道:“鸡毛小店赛天堂,铺天盖地也平常!”真是令人感慨。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疑惑,既然能为穷苦人民提供鸡毛房这样的救济场所,为何不好人做到底,直接给他们提供棉被呢?其实各位看官有所不知,当时慈善机构确实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棉被绒被,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竟然混入鸡毛房里,偷走这些被子,拿去做衣服。于是慈善机构才想出制作一条“巨大的鸡毛被”,全屋子的人一起盖,这样就避免了被偷的情况,而鸡毛做成的“地毯”,也没人会偷。

但久而久之,鸡毛房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卫生堪忧”,毕竟每天都有无数流浪者来到此处过夜,他们常年不洗澡、不换衣服,如此挤一夜,那味道确实令人害怕。然而他们又哪里有选择的余地呢?纵使再臭再脏,它也能让他们过上温暖的一夜,暂时卸下肩头的重担,民苦,苦过黄连。

终于,清政府走向灭亡,我们国家开启了新的篇章,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而鸡毛房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见踪影。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2/2/1117954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