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火的方法有什么
火,自远古时期起,便已被人类利用。那么,火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被取得的呢?在中国历史中,古代的取火方法主要有三种:
1. 使用信纳木燧:即钻木取火。传说中的燧人氏,观察到大鸟啄木时会有火光闪现(也有说是看到森林自燃),从而推断木中藏有火。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人工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因此获得了自己的火种。这一方法被后世持续使用,历时数千年。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发展情况。到了周代,钻木取火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古代所钻之木,会根据不同季节而更换。《周礼·月令》中规定:春季使用柳木,夏季使用枣杏和桑柘,秋季使用柞木,冬季使用槐檀,这被称为“改火”或“更火”。古人认为,只有选用与四季相配的木料,才能成功取火。因此,每当季节更替时,人们就会更换新的火种。
2. 使用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了木燧外,还同时使用金燧取火。《周礼》中提到,秋官负责使用夫燧向太阳取火。夫燧是一种尖底杯形状的金属器具,置于日光下,可以使光线聚焦在杯底尖端。杯底放置艾草、绒线等易燃物,一旦受到光照,就能点燃。因此,夫燧也就是金燧。另外,《考工记》中还记载了使用金锡制成的镜子,通过凹面朝日取火的方法。这表明,中国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应用了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到了汉代,仍然使用金燧取火,当时也称为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使用艾草引燃。到了宋代,金燧取火的方法仍然流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使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光线聚焦于一点,接触易燃物即可点燃的方法。这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的原理。如果我们用玻璃镜对着太阳,镜面也会聚焦成点,再将易燃物放在下面,很快就可以得到火。古代没有玻璃,所以使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发展而来的。
3. 使用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石敲火的方法。敲石所发的火被称为“石火”。潘岳的诗中提到“如火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形容人生短促,犹如“石火”。到了唐代,敲石取火的人更多。柳宗元诗中有“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的描述,白居易也提到“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古代以石敲火的方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放置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可得到火。火绒是艾草或纸张,加入硝水制成,揉捏后易于点燃。“取灯”北方称为“发烛”,是用去皮的麻秸制成的小片,长约五六寸,首端涂有硫磺,遇火即燃,用于发火。南方则使用松木或杉木制成发烛。高士奇的《天禄识余》中记载了宋代民间使用硫磺涂抹松木片,作为发火之用。后来,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被称为“火寸”。石敲火的方法盛行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因此“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逐步发展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取火技术进一步发展。光绪初年,火柴还未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一种名为“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以皮革为袋,内置铁片作为刃,携带方便。内部装有一片火石和一团火绒。使用时,取出适量火绒放在石上,用铁刃撞击,便能发出火星,瞬间取得火,成为当时吸烟者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火柴的出现,火镜、火石、火绒等取火工具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